栏目: 教育观察 作者:佚名 热度:
与国内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报补习班不同,北美的家长虽然也关心孩子的学习,可是却鲜少报课外补习班。
本文作者方也,分析了北美教育界的研究成果,指出给普通孩子报以“早学培优”为目的的补习班有害无益,即便短期内成绩上升,长期来看也损害了孩子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按照孩子的发展情况,在科学的节奏下学习,培养自学能力,激发学习潜能,才是正确的教养方法。
作者:方也 来源: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
........................................
当初带孩子来到北美,是为了传说中的快乐教育。可是放眼一望,周围的华人孩子几乎人人都在补习,要么提前学习学校课程,要么是参加数学、辩论、机器人、写作等竞赛培训,“早学培优”成为华人孩子学术领先的普遍选择。
尤其是这两年,国内愈演愈烈的补习内卷,在北美华人圈同步上演,补习班的生意是如火如荼,蒸蒸日上,而华人孩子的学科和竞赛成绩也是水涨船高,并由此占据了北美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但是,让我一直在思考的现象是,虽说“鸡娃”之风已经在北美大地盛行很久,但是,课外补习始终未形成气候,主要还是局限于亚裔群体,北美父母宁愿“鸡”才艺,也不愿意“鸡”补习班。
以数学为例,北美的数学教育不注重基础,孩子们的基本技能和知识严重缺失,直接影响了未来能否进入最有前景的STEM领域,家长们担忧日盛。
有白人妈妈请教我如何学好数学,我向她推荐了几家著名的华人补习中心,那位妈妈摇摇头说,补习班就算了,我还是要跟学校老师谈谈,他们有责任和义务把数学教好。
不仅如此,面对亚裔孩子来势汹汹的学习优势,北美社会一再呼吁要降低考试成绩的重要性,加拿大近来一直有风声要取消天才班和TOPS等特殊项目,美国有些精英高中已经停止基于考试的招生,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学取消SAT考试。
为什么亚裔的补习之风没能席卷北美大地呢?探寻一下背后的原因,也许能让我们抵抗住内卷的漩涡,重新思考一下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普通孩子的“早学培优”是一种伪学习
国内补习更多地体现为普通孩子的“早学培优”,北美家长也不是完全反对补习,但他们通常只会在两种情形下补习,一是学习落后学生的课外辅导;二是天赋高、学有余力的孩子的“早学培优”。当然,近几年,北美高中生为准备SAT或者ACT的考试进行补习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但是,北美家长坚决反对普通孩子的“早学培优”,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没有意义的伪学习,短暂的成绩优势背后,付出的是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代价。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早学培优”的实质,会发现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早学培优”意味着超越正常的学习进度,超越孩子的思维成长规律。那么,怎样才能让普通孩子掌握认知和思维能力之外的知识呢?其中的制胜法宝无非就是重复和记忆。
老师们将各个知识点掰开了、揉碎了之后,一遍遍地灌输给学生,再配之以高强度的背诵和刷题,让学生将这些知识搞得滚瓜烂熟。
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Richard E. Mayer认为,记忆和重复是一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既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也不是真正的教育。
因为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是被动的,只是机械模仿和简单重复劳动,没有“逻辑思考”的空间,不会积极去思考、分析或解决问题,培养的是记忆力而不是独立思考能力。
按照他的理论,真正的学习是一个建立解决问题能力的认知过程,学生既要记住知识和技能,又能将其应用于解决问题,最终目标是通过不断磨练和刺激创造性、逻辑性和批评性思维,形成学生的独立思考人格。
许多美国专家进一步指出,如果从小就以重复和记忆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孩子就会养成不思考、不提问、不探索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形成思维的惰性,最终彻底摧毁深度思考的能力。
当然,这几十年来,在国际数学和科学测试中,中国、韩国、日本和新加坡的学生总是名列前茅,让美国觉得颜面尽失的同时,也深感恐惧和不安。
美国布什总统曾经放下豪言,要在2000年让美国中学生成绩全世界第一,社会各界更是掀起过一轮又一轮的讨论:是否要引进亚洲国家的学习方式?是否要像亚洲学生那样补习?
经过对亚洲国家教育体系的研究和讨论之后,一个普遍的观点是,亚洲国家的教育系统太过注重重复和记忆的学习方式,他们的学生超长时间学习,背诵、刷题和补习,将大部分精力用来获得考试高分,很少有机会进行批判性思考或发展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低效率的学习方式。
很多专家指出,学习的重点不是成绩,而是用知识进行推理的能力,只有让孩子形成深度逻辑推理和创新能力,形成强大的独立思考能力,才能接受更高层次的学习,从而为将来的大学学习做好准备。
也有一些专家建议,美国应当检讨“过于注重思维开发而舍弃记忆”的教育模式,美国学生应适当增加记忆和重复的学习方法,这有利于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也有利于更深层次的思考。
不管怎样,美国各界对美国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学习潜力抱有很大信心,他们认为亚洲国家的教育体系短期内看来颇具吸引力,但长期的损害却是无法弥补的。
他们损害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出高水平的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可能影响亚洲国家的创新能力。
补习班能让“普娃”变“牛娃”吗?
在我女儿读小学的时候,我发现周围的“牛娃”和“神童”特别多,总会有妈妈喜滋滋地告诉大家:我家孩子才一年级,他的阅读水平达到五年级了;我家孩子把小学数学都学完了;我家孩子写作获全国大奖了,我家孩子科学比赛第一名……
我女儿进入中学后,这些“超常儿童”大规模地消失了,家长们也渐渐沉默了,最后大浪淘沙和水落石出的只是很少几个依然很牛的孩子。
为什么小学的“牛娃”特别多?是因为培训机构强大的培训实力。
补习行业的利润是如此巨大,吸引了大量资本和顶尖高手涌入,在强大的资源烘托下,机构对考试和竞赛套路的研究已经出神入化,而且小学学习内容相对简单,对逻辑推理的要求不是很高,重复和记忆还是大有用武之地。
比如奥数比赛拼的是赤裸裸的智商,就是天生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但是,中国很多小朋友都会做很难的奥数题,小小年纪就在奥数比赛中摘金夺银。
是因为中国孩子更有数学天赋吗?不是的,是因为我们的竞赛培训能力太强大了,奥数名师们将重复和记忆的功能用到了极致,他们对各种题库研究得透透的,非常擅长各种解题套路,学生们靠硬记和刷题,生呑活剥地记住“典型题型”。
我女儿在加拿大也做AMC数学竞赛,因为比赛内容超越了学校教学范围,她每星期需要2小时的课外补习,然后需要花2个小时做课后作业,比赛前也会做几套往年的比赛题目,但不会大量地去刷题。
我们暑假回国发现,国内的AMC培训班的强度是几十倍都不止,老师会让学生针对某一种题型连续刷几十道题,难怪中国孩子的AMC竞赛成绩让北美孩子望尘莫及。
几年前进入美国市场的“XX思培优”表示,已经对中美绝大多数学校考试、竞赛真题进行全方位调研,可以让学生轻松应对AMC、Math League、Mathcounts等比赛,我相信“XX思”有这样的“实力”。
培训机构批量制造“牛娃”,会给很多小学家长一种错觉,总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天赋禀异的牛娃,也让很多家长迷信重复和记忆的神奇效果,从而在“早学培优”的道路上远走越远。
美国著名记者Benedict Carey在《我们的学习方式》一书中指出,学习时间与学习效率不是永远成正比的,但是,亚洲家长似乎特别迷信1万个小时定律,他们相信才华和智商无关紧要,只要足够的“刻意练习“,孩子就能成为国际象棋大师或者比尔·盖茨。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中村修二在《“普鲁士化”的东亚教育, 把生命逼入恶性循环》中一针见血地指出:1万小时定律迎合了亚洲家长偏爱重复练习的心理。
补习没能让孩子建立深层思考能力,依靠重复和记忆的效果是短暂的,而且补习越多,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越差,就越离不开补习,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当孩子无法继续维持学习优势的时候,心有不甘的家长往往会怪罪孩子不努力,于是不断鞭策、不断加码,这对孩子来说是很残酷的,也是不公平的。
对普通孩子来说,“早学培优”宛如一朵美丽的罂粟花,看起来美艳动人,但是过多摄入会形成依赖,最终摧毁身体。
普通孩子的家长真的要警醒,不要太过迷信重复和记忆的效果,不要去追求昙花一现的“牛娃”辉煌,还是踏踏实实地把思维培养好,让孩子成为一个有学习潜力和后劲的人。
||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相关推荐
- 名目繁多的兴趣班、集训考级撑起的暑假快乐吗?
- 高分考生入读职校引热议,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为何广受青睐?
- “板凳男孩”方宇翔:没有腿一样军训与“奔跑”
- 人民日报四问校外培训乱象④: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怪圈怎么破
- 人民日报四问校外培训乱象③:要深挖病根更要对症下药
- 人民日报四问校外培训乱象②:这是教知识 还是教套路
- 人民日报四问校外培训乱象①:这是做教育 还是做生意
- 为何高考成绩总在“晚上”公布?其实为了考生好,非常贴心
- 在线教育喜忧参半
- 做教育,对母亲意味着什么?做母亲,对教育意味着什么?
- 每5个中小学生中就有一个小胖墩儿,专家详解肥胖防控怎么做
- 高考灰生态
- 人民财评:“后高考经济”,热浪下更需冷思考
- “双减”风暴来袭,教育培训暑期档凉凉,对托育市场有何影响?
- “双减政策”严压 教培“凛冬”如何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