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王侯将相传奇故事   作者:佚名   热度:


而关于为官清正,除了我们前面说到的刘景素谋反而江淹从容直谏,刘景素怒而不纳,江淹赠诗十五首以讽谏被贬。《梁书.江淹传》还记载:时明帝作相,因谓淹曰:“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今为南司,足以震肃百僚。”淹答曰:“今日之事,可谓当官而行,更恐才劣志薄,不足以仰称明旨耳。”于是弹中书令谢朏,司徒左长史王缋、护军长史庾弘远,并以久疾不预山陵公事;又奏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史阴智伯,并赃货巨万,辄收付廷尉治罪。临海太守沈昭略、永嘉太守庾昙隆,及诸郡二千石并大县官长,多被劾治,内外肃然。明帝谓淹曰:“宋世以来,不复有严明中丞,君今日可谓近世独步。”
由此我们可见,江淹这个人,不仅具有优秀的政治智慧,同时也是一个十分正直的人。而他死后, 梁武帝萧衍为他素服举哀。并赐谥号为“宪伯”,宪的意思是“博闻而多能”,可见,梁武帝对他多么尊敬!
然而仕途虽然一帆风顺,功成名就。但江淹在文学创作上最开始陷入低潮,从齐武帝永明后期,他就很少再有传世之作,故有“江郎才尽”之说。
而“江郎才尽”这个典故出自南朝梁钟嵘《诗品》。故事大意说:“江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而还有两段关于“江郎才尽”的故事与这个稍有不同,记载在《南史.江淹传》中。其中一段是说:江淹在宣城太守卸任回来的路上,一天晚上梦见有个自称张景阳(西晋文学家张协,字景阳)的人对他说:“从前我把一匹锦寄存在你那里,现在可以还给我了。”江淹从怀中拿出几尺锦给他,结果这个人却生气地说:“怎么只剩这么点了?”然后回头看见丘迟(南朝文学家)就对他说:“剩下的几尺没什么用,送给你。”于是从此江淹的辞赋文章就不行了。另一段与《诗品》记载的相似,也是还五色笔给郭璞,不同的是结果“尔后为诗绝无美句”,就是说没有“不复成语”那么严重,只是作诗没有什么精彩之处而已。
这些故事,我们只能把它当作神话传说,不可当真。但江淹才思减退却是事实,于是很多后人研究者不满足于这些故事的草率,试图探讨江淹晚年,尤其是自宣城太守卸任后,作品不如从前的真实原因。我在这里把前人相关的研究结果列举一下,让大家了解一下。
根据现代学者曹旭在《诗品集注》中的总结,清朝以前对江淹才尽的解释主要有四种观点:
第一、江淹晚年遇到喜好文墨而又气量狭窄的梁武帝,不敢以文才凌驾于帝王之上,所以故意“藏拙”,不是真的才尽。
第二、江淹对当时流行的“永明体”文风不满,但无力与之抗衡,只能搁笔表示抗议。
第三、江淹由于生活环境改变,晚年已身居高位,俗务缠身,没有时间进行文学创作。
第四、江淹真的才尽了。
近年来,很多现代学者或其他研究江淹的人们,对其“才尽”的看法仍然众说纷纭,总体来说大致有两类说法:
第一、部分研究者坚持认为江淹确实“才尽”,只是“才尽”的具体时间说法不一。
第二、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才尽”只是江淹远离祸患、自我保护的一种策略,并非真的才尽。
对于这些看法,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符合自己口味的选择。我个人更倾向于江淹之所以才尽,应该确实是官至显达,俗务太多造成的。因为毕竟不管做官,还是做文学,都需要竭心尽力。要想两者兼备,我想,这多少有些难为了江淹。不过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一件事情,解释的原因越多,似乎每个说法都有道理,但其实这恰恰离真相也就越来越远。
在我们学到的历史人物中,我们的教科书常常说某人具有优秀的才华,但是因为政治黑暗,使得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比如李白、苏轼等等。一生受人排挤、屡遭贬谪。但我想这其实是一个误导,因为江淹恰好向我们做了一个最好的反证,一个人是否能在某方面有所成就,得看他是否在这方面具备才能。我想假如李白、苏轼真的能在政治上有很大的作为,那么,他们的文学作品也就不会那么千古扬名了。
像江淹这样具备优秀政治智慧以及正直人品的人,我想我们后人不仅要记住,而且应该好好学习!一句“江郎才尽”,不知道让多少人对这样一个杰出的历史人物误会了多少年啊!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东汉的宫廷政变:宦官杀窦武形成专权

下一篇:西北烽烟连年起:西夏与北宋的三大战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