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作者:李银河

       最近,常常见到一个新词:“剩女”,意思是指挺大年龄还没把自己嫁出去的女人。这个词语的出现在我看是源于传统社会习俗的一种古老的恐慌。

       在传统社会中,女人大多不参加社会生产劳动,从做小姑娘时就开始等待出嫁,嫁人之后专业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直至终老。在传统社会中,女人最大的恐惧莫过于嫁不出去,终身做老姑娘。社会上流传着各种关于老姑娘的恐怖故事,什么没有人要呀,孤独寂寞呀,心灵扭曲呀,不一而足。总之,做老姑娘似乎是女人最最恐惧的噩梦。到今天还是这样,“剩女”这个时髦新词就隐隐地透出了这种古老的恐惧。

       然而,时代不一样了,女人的生活故事也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现在,不但几乎所有的女人都会有一份工作,会挣到足够养活自己的钱,还能抚育孩子,供养老人,有少数女人的收入甚至超过男人——当然,整体地看,女人挣钱还是少于男人,平均工资大约为男人平均工资的70%。在校女大学生的比例正在逼近50%,高考状元里女生的比例早就超过了男生。在这个对于女性来说是全新的时代,嫁不嫁得出去的致命性大大下降了,从大问题变成了小问题,至少不再是生存问题,而是仅仅牵涉到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了。

       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会有一批素质较高的女性在婚姻市场中“剩下”来呢?社会学统计表明,主要的原因在于人们的择偶习惯:在婚姻市场上,男人往下找,女人往上找,甲男找乙女,乙男找丙女,丙男找丁女,于是剩下来的就是甲女和丁男,俗称“甲女丁男”现象。由于同样的原因,山区的女人往平原嫁,平原的女人往沿海发达地区嫁,郊区的女人往市区嫁,最终形成一批城市中的“甲女”与边远贫困地区的“丁男”被婚姻列车甩下的局面。如果不是这样,我们无法解释在出生婴儿性别比(每100名女婴相对于男婴的数目)高达120的情况下居然在婚姻市场上还会有女人剩下来这种奇特的现象。城市高素质“剩女”的对应物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光棍村”以及大批连弱智女子也娶不到的贫苦男人。

       解决的办法无非是两个层面的改变:一是社会规范的改变,二是个人选择的改变。

       社会规范的改变是指改变所有的人都必须进入婚姻的社会习俗。在北欧国家,所有的伴侣当中大约只有一半进入婚姻,进入稳定长久的一对一关系,另有一半人保持单身或同居关系,会比较频繁地更换伴侣;在美国和法国,所有的家庭中有四分之一是单身家庭。在这样的社会中,所谓“剩女”和“剩男”的压力就小了许多。与此同时,社会对婚姻之外性活动的规范必定会变得松弛,而不是像传统社会中那么严厉(直到1997年新刑法取消流氓罪之前,我国一直实行对所有婚姻之外性活动实施严厉惩罚的法律)。

       个人选择的改变则指从人人都选择婚姻改变为一部分人选择过单身生活。如果你一定要选择婚姻,那么可以去碰运气(爱情常常要靠碰运气),也可以降格以求;如果你不一定选择婚姻,那么就不要去受“剩女”一类过时的称呼的打扰,自己一个人快乐地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吧。


·上一篇文章:“隐婚族”打死都不说!
·下一篇文章:上司风流成性我成配角情人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qudili.cn/news/qiwen/107711220H2B63HI757CDAIG4EB3J.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