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银子弹       来源于:家长学院

在许多人的童年记忆中,自然博物馆是个神奇的地方,却又透着几分神秘甚至阴森,这恐怕是因为馆里的主角——动物标本。曾经鲜活灵动的动物,却在标本状态下化身为静态的“物件”,难怪我们的感官不习惯。几百年来,它们一直是动物学家研究的宝贵材料、博物学家和猎人们的战利品、自然博物馆中的大明星,甚至是家中摆放的艺术品。

从收藏品到科研材料

所谓动物标本,就是把动物遗体经过各种处理,将其皮毛、骨架或身体器官长久保存,作为收藏、展示或研究用的样品。这方面的制作技术,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代——古埃及人不光将死人制成木乃伊,还把他们崇拜的公牛、猫、狒狒和鹰隼等动物的尸体,也掏空内脏并进行防腐处理,保存在石棺或陶罐里。

但出现真正的动物标本,还要归功于欧洲大航海时代的“收藏热”。公元15、16世纪,走出中世纪的欧洲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并出现了一批喜好收藏的新贵。他们不光收集艺术品,还饲养各种珍禽异兽来炫耀,越是来自海外、闻所未闻的动物越受欢迎。不过由于旅途艰险和缺乏技术手段,远赴海外的冒险家、传教士很难把他们发现的珍奇动物活着带回,通常只能保留其毛皮、骨骼或干尸,卖给这些收藏家。




上一篇动物标本门派列传

下一篇燕鸥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