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君仔 家长学院

救助野生动物,绝不仅仅是救死扶伤、雪中送炭。对于珍稀、濒危的旗舰物种,除了“保数量”,更需要物种层面的救助——将人工繁育的后代再放归野外,最终保证健康、稳定的野外种群,让它们在大自然中扮演好自己的生态角色。四川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简称“成都熊猫基地”),近年就在尝试大熊猫野放——让圈养下出生的大熊猫适应自然。不过,大型食肉动物的野放,至今仍未有多少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实施中也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挫折。来自成都熊猫基地的毕温磊老师,将给我们讲述大熊猫野放的坎坷历程。

活泼发小的成长计划

2014年初夏,我们接到“大熊猫野外放归研究”的任务,和两位研究对象见了面:不满一岁的雌性大熊猫“倩倩”,与同龄的雄性“和盛”。它俩都出生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一起打闹的发小,在野放项目中又成了同级生。

当时倩倩、和盛都是25公斤左右,坐地上快到我膝盖那么高。户外活动时,毛发在阳光下微微闪光,圆脸胖嘟嘟的,小眼睛炯炯有神。别看外表乖巧,它俩玩闹起来可不得了,追着工作人员跑半小时都不带停的。它们在同龄大熊猫里,算性格活泼的,好奇心重、胆子也大。倩倩还总把我当大树,爬到肩膀上嗅闻头发。




上一篇上龙类 “大头蛇颈龙”的沉浮

下一篇青海湖畔守鹤飞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