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世界儿童文学网
鸡冠山,是承德十景之一,位于避暑山庄东南20公里处,远望整个山岭好像金鸡的身体,山顶之上, 五根粗大的红色岩柱,一字排开,参差而立,构成了鸡冠的雄姿。随着电视剧《打狗棍》前几年的热播,鸡冠子山引起中国人的好奇。
说起鸡冠山,它有一个神奇的传说:200多年前,鸡冠山下住着一个老汉,每天晚上他都听见后山上有“叽叽叽”的鸡叫声,可是一到白天却怎么也看不见有鸡出现。老汉感到非常奇怪,一天晚上,明亮的月光下,他顺着鸡叫的声音摸索着向前寻去,突然在一个小山洞前发现了黄灿灿的老母鸡,领着一群金黄的小鸡在欢快地寻找食物。老汉看到这群可爱的鸡,十分高兴。他也不去惊动它们,每天把省下来的小米,到小山洞前,供鸡食用。天长日久,这群鸡就和老汉成了朋友。一天,来了一个客人,住在老汉家里。正在这时,朝廷下达命令,要老百姓到热河给皇帝修建行宫,老汉临走前,便把喂鸡的事委托给客人,并嘱咐客人不要惊动它们。谁知这个客人是个贪得无厌的小人。
当他给鸡送米的时候,发现这群鸡不是普通的鸡,而是一群金鸡。他看到有利可图时,贪心发作,把老汉的话忘得一干二净。一天晚上,他偷偷地躲在山洞旁边,正当母鸡领着小鸡出洞寻找食物时,他猛地扑向老母鸡。小鸡一惊都赶快跑回洞内,只有母鸡来不及回洞,就一口气到了热河行宫的丽正门前的红照壁,老汉正在砌垒照壁,忽然看见母鸡惊皇飞来,知道它一定遇到了不幸的事,就立即把老母鸡保护起来。从此,金鸡就在红照壁内“叽叽叽”地叫着,与老汉砌墙、雕砖,打石的声音相呼应。许多国内外的游客到避暑山庄游览时,总想听听红壁照中的金鸡叫声。像北京天坛回音壁一样,它给避暑山庄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至于鸡冠山的那个石洞,人们称它为“金鸡窝”。在鸡冠山南侧和东北侧的山谷中,各有一根60多米高的淡红色石柱,人们说那是鸡腿。巨大的身躯,鲜红的鸡冠,两条坚实笔直的鸡腿,金鸡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每当明月高照,鸡冠山的影子便会清晰地映在山下20里外的山庄田野之上,从而构成一幅“鸡冠挂月三千丈”的雄伟壮丽的画面,给人以美妙的想象。
承德鸡冠山只是它的小名,古籍中另有其名。
鸡冠山在古代并不叫鸡冠山,而是叫五指山。《承德府志》载:“鸡冠山名为五指山”。《承德府志》出自清代,因为明代还没有承德府。明代之前,承德市这片土地还只是治所在滦平兴州的宜兴州版图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有人说像先有即墨后有青岛一样,先有滦平后有承德,其实此言不虚。因此《承德府志》中这样的表述,说明清朝时这里的人们大多是称这座山为鸡冠山的,只有少数详识典籍的人知道,这座山古时叫五指山。
翻来历史典籍,《元史》中也有对这座山的记载:“西乾河答鲁、五指山杨赵奴独固守不下。天祥击之,与大小百余战。赵奴死,答鲁败走,得户2万。”从“大小百余战”这五个字看出战争是异常激烈,两部首领答鲁和杨赵奴率兵顽强抵抗。结果答鲁“败走”,带残部逃跑,而杨赵奴英勇战死,血染疆场。自此,这里不再属于金国,正式归属大蒙古国,史称“五指山大战”。
另外,在《元史》中提到北京大定府以南的战事时,就有“北京傍近诸寨”“楼子崖等二十余寨”的记载,有数十个寨(边区的军事行政单位)分布在今天的承德境内,“五指山寨”就是其中之一。据专家分析,山寨的位置,同今天鸡冠山村位置相同。
《元史》中两次提到此山,只名五指山,不注鸡冠山,说明那时候,这座山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五指山。
那么,为什么同一座山,元清两代称呼如此不同?古代的名字怎么叫着叫着就改名了。其时翻来《明史》你就会找到答案!原来,明朝建立后,包括承德一带在内的燕云十六州重回汉地,但是元政权并没有真正灭亡,而是重新逃回了大漠,经常派军骚扰明地,意图反扑。为了防止北元反扑,稳定疆土,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明朝在燕山一线构建了非常完整的防御体系,这其中不仅是修筑了沿今天的八达岭、古北口、金山岭、喜峰口一线坚固的长城,还包括在长城以北的数百公里区域内实施最严厉的空边政策,对可能南下的蒙古军队实施了数百年的坚壁清野,同时投放了大量“夜不收”(地名叶柏寿名字由此而来)建立的军事情报巡查体系。
这轮空边政策中,以今天的滦平县为核心,包括今天的滦平县、承德县、双桥区、双滦区全境和丰宁县大部的宜兴州(因旧有兴州,民间称宜兴州为小兴州,细心的人你会发现,今天小兴州这一区域,也是中国普通话方言区的大致区域。这一现象的原因,笔者在其他文章中有详细阐述,欢迎关注)数十万军民全部内迁到了今天的北京、天津、唐山、廊坊、沧州、保定、衡水等地。这是与山西洪洞同时代,规模相当的一次有组织的大移民。
正是因为这次移民,因为元末战争赤野千里的京南诸地,重新焕发了生机。笔者曾经看过保定市安平县的地名志书,安平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村庄是小兴州移民及其后裔所建。承德小兴州也成了同山西洪洞一样的中国十大寻根问祖圣地之一。
也正是由于这次移民,承德区域在有明一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无人区”,彻底的消除了古代先民在承德记忆的延续。以至于清代这一区域炊烟再起时,竟无人知道伊逊河原名柳河,滦平县原名宜兴州,更别说这一座座默然耸立的高山了。于是,对于这里所有的山河村镇,这些清代早期进驻的先民又可以自由的飞翔想像,一条条,一座座,赋予了他们新的名字,新的内涵。
因此,明代之前先民口中的五指山,到了清代承德人的口中就成了鸡冠山。可是偏有人翻来前朝典籍,探索下他们之前的名字。翻来典籍一考究,这座简单的山,原来不见单,元代时发生过那么荡气回肠的故事,原来那时候叫五指山,好吗,必须说给后人听听,于是,《承德府志》郑重地记录了它的旧名。
今天,站在承德市区远望,很多人会觉得这座鸡冠山参差不齐的完全不像五指,古人叫它五指山太牵强附会了,还是叫鸡冠山妥帖。其实,有这样想的,那是因为您没有现在恰当的位置看。从鸡冠山的另一侧,你会看到不一样的鸡冠山,仔细看,它像什么?像不像四指回拢,中指屈回,食指微屈后的手指后的手部轮廓,正面看,再侧面看,有没有似曾相识。没错,它像观音菩萨打坐时的手指的正面轮廓。
照此说,如此灵山定然会有宝刹的,没错!史料记载,这座五指山下,元代是曾经有过著名的佛教寺庙的,这座寺庙名为“大灵峰禅寺”。元代院中曾立有《五指山大灵峰禅寺大轮禅师碑》,清代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曾重修碑记。康熙四十二年 (1703 年)兴建避暑山庄之前的几年,“大灵峰禅寺”被重修。
今天,“大灵峰禅寺”已经不在,但是寺中一株跨越千年的古树依旧傲然挺立,作为一株承德境内树龄最长的古树之一,它见证了承德市区从元代到现代的跨越千年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小兴州迁民远离故土的顾盼流连。
如果您恰是小兴州迁民后裔中的一位,下次来到承德时,可以去登下鸡冠山,叫一声祖先们口中的“五指山”,再看一眼那株历尽沧桑的故乡树!
下一篇: 承德磬锤峰简介(磬槌峰国家森林公园)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