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世界儿童文学网
霜冻是指在秋、冬、春季节,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在短时间内使植被表面或地面的温度降至0℃或0℃以下,使农作物遭受冻害的现象。
霜冻时可以有霜也可以无霜。当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较多,气温低于0°C,水汽直接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形成白色的冰晶现象,称为白霜。有时地面温度降到0°C以下,但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含量少,地面没有结霜,称为黑霜。白霜和黑霜都会造成农作物的冻害,统称为霜冻。
形成原因
引发霜冻的原因较多,由于较强冷空气入侵,气温降低至0°C或0°C以下,或晴朗无风的夜间,近地空气由于辐射散热,造成地面冷却,温度降到0°或0°C以下,都能引发霜冻。由较强冷空气入侵且夜间天气晴朗、地面辐射散热共同作用下发生的霜冻最为常见,此种霜冻影响比较严重,常造成作物整株死亡或颗粒不收。
形成条件
1.低温。当低温达到一定程度并维持一定时间,就可能发生霜冻。通常,当温度低于2.2°C时会发生霜冻,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当温度降至 0°C以下时,霜冻会更加普遍,可能会结冰;当温度低于-2.2°C 时,会发生硬冻。
2.天气条件。晴朗无云或少云,无风或微风,湿度不大的夜间或早晨,最容易发生霜冻。没有云层覆盖在大气表面,热量会很快辐射回大气中,使气温迅速下降。
3.局部地形条件。北向比南向的坡地容易发生霜冻,由于冷空气比暖空气密度大、重量更重,冷空气趋于下沉,所以霜冻容易出现在低洼地和山谷底部,而不易出现在高处的山坡上,“雪打山顶霜打洼”就说明低洼地形容易遭受霜冻的危害。
4.土壤条件。干燥疏松的土壤比潮湿严实的土壤容易发生辐射霜冻。
5.植被条件。无植被覆盖的地表比有茂密植被的地表更容易发生霜冻。地表植被的类型和数量对霜冻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悬垂的植被可以直接干扰地表的辐射热损失,防止地表结霜。
霜、霜冻、冻害的区别
霜是由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在温度低于0℃的地面或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或由露滴冻结而成的冰珠,是一种天气现象。霜冻是指植物生长季节里气温降到0℃或0℃以下,使作物遭受冻害的一种气象灾害。5霜和霜冻是两种不同的概念,霜着眼于物理现象,霜冻则着眼于作物冻害现象。有霜时常伴有霜冻,霜本身对农作物无直接影响,但结霜时的低温却会引起农作物冻害。
霜冻的关键在于“冻”,不在于“霜”。当气温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或者死亡,都叫霜冻。有霜出现时,抗寒能力较强的作物不一定会受到冻害。没有霜出现时,农作物也可能会受到冻害。一是因为抗寒能力较弱的作物在温度不是很低的情况下就会受到冻害;二是发生黑霜的情况下,虽然地面无霜,但也会造成农作物的冻害。
总之,霜冻并不是因为有霜出现才对农作物产生冻害,而是出现霜冻时气温低于农作物所能耐受的最低气温限度,从而使农作物受害。
冻害是农业气象灾害的一种,是指植物受0°C以下低温环境影响,部分器官或整个植株体温下降到其生存所能忍耐的下限温度而造成的灾害。冻害分为作物生长时期的霜冻害和作物休眠时期的寒冻害两种。
对作物的危害
霜冻害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春霜冻对春季返青生长的越冬作物、早稻、棉花、玉米等春播作物以及茄果类作物的苗期影响极大。春霜冻时间太迟会影响小麦的发育生长,春霜冻来得越迟、势力越强,作物受害就越严重。秋霜冻对迟熟的秋熟作物影响较大,秋霜冻往往使作物不能成熟,严重影响产量。过早地出现秋霜冻对秋季作物,如玉米、高粱、棉花等造成减产、影响品质、损失较大,秋霜冻来得越早,强度越强,危害就越大。
下一篇: 大气压是什么意思(大气压怎么理解)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