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世界儿童文学网

如果只看《明史·郑和传》、《瀛涯胜览》、《国榷》、《西洋记》等书籍的话,郑和宝船的大小是非常吓人的:“宝船六十二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明朝1丈约3.1米,因此宝船长为136米、宽56米,长宽比2.44:1,跟长方形盒子一样。如果换成排水量的话,至少2万吨,除了航空母舰外,其它现代军舰在它面前就是夹板船啊!

郑和宝船有多大(郑和宝船尺寸)

郑和宝船

我们的祖先600年前就能造出这么大的舰船,是不是很牛?一股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那再看一个例子,崇祯年间由焦勖和汤若望编写的军事专著《火功挈要》提到“西洋水战所用火功虽以大铳(大炮)为主,亦更以坚厚大船为基,海上战船大者长六十丈、阔二十丈。”按这个记载,欧洲的大型风帆战舰长186米、宽62米,可比郑和宝船大多了。

可惜明人记载的所谓西洋大船,在1778年后下水的英国“胜利号”战列舰面前,也就是个夹板船的角色,居然动不动就五六十丈,却比郑和宝船大了不知凡几。要是他们看到“胜利号”战列舰,史书不得记上“西洋大船长百丈、宽四十丈”?

郑和宝船有多大(郑和宝船尺寸)

西方风帆战舰描绘的更夸张

当然,讲这两个例子主要是说明古人对工程技艺的记载是多么不靠谱;更可笑的是,后世却有无数人不假思索地引用这些数字,以此证明我们曾经多么牛逼。

实际上,以木板作为材料建设海船,极难造出排水量超过3000吨的战船,因为木材的硬度和韧性不够,龙骨难以承受巨大的海水压力。南京曾计划仿造郑和宝船,可惜实在造不出来,最后只能放弃,毕竟已经突破自然科学制约,能造出来才怪!

郑和宝船有多大(郑和宝船尺寸)

后世仿造的郑和宝船的比例不对啊!

实际上,直至19世纪中后期,借助近代工业水平与铁质龙骨,木质帆船的长度才开始突破百米,史上最大的木质帆船“怀俄明号”诞生于1909年,使用钢铁龙骨,长140米,但也没达到明人所说的60丈长。

当然,很多没学过工程力学、结构力学、造船学的小白往往会说,你说没有就没有啊?说不定明朝造船技术遗失了,古代就是能够造出这种大船。因为在哪些人眼中,鲁班在战国时期就造出了可以飞到天上的大鸟,万吨级宝船小case而已。

笔者并不是小瞧我国古代的造船工艺,实际上中国古代的科技领先了世界1000多年,直到明代才被西方超越。笔者是理科出身,对待涉及古代工程、科学的问题,喜欢本着坚持真理、实事就是的态度,追求历史的真相。

如果是工程专家,一眼就能看出宝船的大小完全不符合科学规律和技术水平,但这个社会的话语权在“砖家”手中,这群人是极不靠谱的,特别涉及工程技术方面的数据,不假思索,信手拈来,反正讲起来高大上,而且特别受普通大众追捧。

关于郑和宝船的记载,后世有过大量的考证,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最早见于万历26年罗懋登的神魔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 》,之后又原封不动出现在《客座赘语》、天启刊本《瀛涯胜览》等书上,又为清代官修《明史》所采录,为《郑和传》数据来源。由于明代文人对船舶尺寸没有严谨的概念,所以欧洲的小帆船也动不动记为“长三四十丈,甚至五十丈。”

郑和宝船到底有多大呢?笔者从史料、船坞遗址、船舵等三方面着手,寻找宝船的真相。

1、史料推算,排水量1000吨?20世纪20年代,历史学家郑鹤声先生在静海寺发现《静海寺郑和残碑》:里面记载了郑和船队下西洋的盛况,多次提到官军驾乘的船只中最大的是“二千料海船”。“料”是古代造船常用的容积单位,2000料海船的大小应该是长45米、宽11米、深5米,换算成排水量的话约1000吨。但是,2000料海船是否就是郑和宝船,并不确定。

2、实物推算,排水量也为1000吨?2003年南京博物馆在明代宝船厂遗址中,发现了两根长度分别为10.1米和11米的木舵杆。根据造船法式的规定:舵杆长度≈船身宽度(比如万历末年的封舟船宽三丈一尺六寸,舵杆长三丈一尺),明代船只长宽比在1:4至1:5之间,因此推算该船与2000料的海船相近,也是1000吨。但是,无法证明该船的舵杆就是宝船。

3、新史料,排水量2500吨?2010年,郑和的副手、副使太监洪保之墓在南京被发现,出土的《大明都知监太监洪公寿铭藏》铭文又可知出使西洋船队中存在“五千料巨舶”。根据造船法则,5000料巨船的大小为长70米、宽15米、深6米,排水量约2500吨。

史书关于宝船尺度的记载是否可信?

几十年来,学者和专家们对比进行了考证,提出了种种不同看法。

有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这个数字乍看起来不觉得怎么,不少人也就加以引用了。当将这个数字化为公制时,四十四丈合150米,十八丈合61米,一条这样尺度的木船,其排水量估计在三万吨左右,即比现代远航的万吨货轮还要大得多,这确实大得使人吃惊。从航海与造船的角度分析,认为上述尺度的长宽比过小,不适应于航行与操纵,因而推断史书记载有误。

郑和宝船有多大(郑和宝船尺寸)

南京静海寺郑和下西洋残碑上记有:

“永乐三年将领官军,乘驾二千料海船并八橹船……”以及“永乐七年,将领官军乘一千五百料海船并八橹船……”

字样。据考证,明代二千料海船长十余丈、宽三丈左右。学者认为,碑记所载郑和乘驾海船的大小比较可信。其理是:

第一,郑和下西洋不需要特大的船,二千料海船可容将士二百余人,较小的八橹船至少也可容数十人,六十余艘大海船,二百余艘小船,已足够郑和出使远航之用了。

第二,过大的船在古代是无用之物。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比现代万吨级货轮还要大得多。今天我国除上海港外,尚无其他港口能同时容纳六十二艘万吨级货轮和几百艘较小的船。郑和舰队停泊的江苏刘家河和福建长乐都是小港,当时尚未发明大功率的动力机器,在无风时依靠人力是无法移动这一大批庞然大物进出港口的。有风时,特别是横风与逆风情况下,仅靠人力更无法有效地驾驶这样特大的木帆船。

第三,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不能在短期内造出成批的这样大的船。郑和出航于永乐三年,在明成祖登位前似不可能有遣使远航之议,因此舰队的准备时间是很短的。在二、三年内要建造六十多艘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高达十丈的大船,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

郑和宝船有多大(郑和宝船尺寸)

还有学者认为,史书上记载的宝船的尺度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

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长宽比只有2.44左右,似乎与现代船的长宽比值太不符合。如果把“广十八丈”改为“广于八丈”,这样就可能了。用1955年5月在南京下关三汉河附近中保村发掘到的一根舵杆,配长四十四丈、宽八丈的宝船恰好合适。又认为“广十八丈”中之“十八"二字可能是“六”字分开抄写之误。

郑和宝船有多大(郑和宝船尺寸)

与以上相反,另一些学者、专家、研究人员则认为史书所记宝船的尺寸是可信的。从北京图书馆首先查到了《瀛涯胜览》的较早抄本《三宝征彝集》中有“宝船陆拾叁只,大者长肆拾肆丈,阔壹拾捌丈”的记载。数字都是大写,不可能是传抄错误。《三宝征彝集》是较早的抄本,更接近于原本,应该是比较可靠的。《三宝征彝集》的作者马欢是随郑和三次下西洋的翻译,目击身履宝船,所记应为第一手资料。如果说明集本《瀛涯胜览》有关宝船尺寸的记载尚有“孤证”之嫌,那么《三宝征彝集》的发现对于这条记载就增添了相当可信的成份。

从古代木帆船造船工程结构和考古的角度分析了宝船的尺度和长宽比,认为它的强度和用篷帆操纵的性能都无问题。宝船的长宽比与泉州出土的末代古船的比值很接近。在这方面,不能以现代建造钢船的原理去论证宝船的结构。学者们认为,宝船取相对较大的船宽与较小的长宽比,有利于船体的强度和稳定性。认为《明史》所载宝船尺寸“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是可信的。

由此可见,要彻底攻下郑和下西洋宝船尺度这个关,弄清宝船究竟有多大?还有待于今后深入寻找和发现新的史料,发掘更多文物并进行模型试验。




上一篇汉代有火锅吗(火锅是从哪个朝代有的)

下一篇冰塔林的形成过程(冰塔林的成因)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