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世界儿童文学网
汉代有火锅的。火锅在我国可以考证的时代是汉朝,不过当时的火锅还不叫火锅,因为食材在放入锅中的时候会咕咚一声,所以当时的火锅被称之为古董羹。
火锅其实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并且关于火锅的起源,是有两种说法的。
第一种是说,在战国时期,就有火锅了,当时人们是以陶罐为锅,而这个火锅就相对于现在的小火锅。
第二种是说,火锅就是始于汉代,汉代就有相关火锅的文献,不过在当时,火锅是被称作为“锥斗”,是一种“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美食。秦汉时期,人们吃饭时是会席地而坐的,然后摆放的食物的几案是比较低的,而盛装器具又大又重,大家围在一起吃的时候,就不太方便,所以在秦汉,基本上是一人一桌,分餐而食。
还有在西汉的时候,火锅就有各式各样了,从材料上来看,不仅有青铜火锅,还有铁火锅、陶火锅;从用餐形式而言,除了展览上展出的分餐制的染器,还有可以放不同料汤、煮不同菜品的鸳鸯锅。
比如说汉代海昏侯墓中出土了一个和现代火锅非常像的器皿,在三足鼎立下还有一个炭火盆,可以说当时的火锅器皿已经非常实用了;还有就是在江苏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墓出土的一件分格鼎,证明墓主、西汉江都王刘非是一个好吃嘴,而且他吃的还是“鸳鸯火锅”。
汉代吃火锅,还非常享受,他们吃火锅前,比较喜欢提前把肉干煎,因为这样他们会觉得比较入味,到时候把肉放在锅里涮一下,就非常美味,另外,汉代人是比较习惯用较烫的调料,所以须用染炉不断地给调料加温。
那么汉代人怎么吃火锅?
话说回来,古代吃火锅的时候,蘸什么料呢?四川博物馆展出的“食味人间——饮食文化展”为你给出了答案。来自四川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118件文物,以时间为轴,向人们展示了“舌尖上的中国”。其中,就有汉代人吃的火锅。
汉代流行的火锅
在这次展览上,有一件来自国家博物馆的铜染器——清河食官,这是位于现在河北、山东一块的西汉时期清河国的食具,通俗一点就是相当于汉代人涮菜吃的小火锅。
该铜染器由耳杯及炉身构成,炉有四只脚,一端雕刻着铭文,一端安有一个圆銎来装柄。染炉这个物件其实在汉代的上层贵族之中十分流行,这其实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有的还是杯和炉的组合体,讲究在染炉底下配备一个承盘来接火炭灰烬。
例如,我们很熟悉的一套染炉——海昏侯墓出土的染炉,它的构成就十分独特,主体有炭炉、耳杯以及底盘3部分,制作精细讲究,一位文学大家孙机先生表示,这种结构组成的器皿就是一种饮食工具。
“染”其实是一种调味品
与现在的说法不一样,古时候,调味品统称为“染”,《吕氏春秋》曾记载,染杯中盛放的主要是以盐、酱等调味品为主的东西,铜染器下面配备的炉子,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加热器,用于对调料加热。
染器为什么会盛行异常呢?这其实与先秦的饮食习惯紧密相关。当时,古代制作肉食的作法是濡法,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干煎”,这一作法在汉代十分流行。首先人们会将准备的肉进行煮制,将其熬制到可以食用的程度,再将肉的水分进行蒸发干,最后做成有点类似于现在肉脯的东西。最后将调料进行加热,让肉脯蘸酱变软之后食用。
染杯和现在所说的吃火锅之前调配的味碟一样,只是与现在的作用不一样,现在是会在里面放入葱蒜、香油等调味料,然后进行冷却食用。在汉代,人们喜欢吃烫嘴的食物,所以,他们习惯用火给蘸酱不断加温。
这个差别有点像如今的“鸳鸯锅”,很多小伙伴受不了辣,只得一味吃白汤,一些又忍受不了寡淡,冒着嘴麻的风险也要吃红锅。
汉代火锅的“分餐制”
有人会问,现在吃火锅都会喜欢一堆人挤在一桌,人越多越好,那么古代是如何呢?
关于火锅的记载,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那个时候的火锅拥有一个十分文雅的名字,叫做“锥斗”。在当时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佳肴。
从史书上我们可以知道,秦汉时期所实行的制度基本上都是沿袭的先秦时代的规矩。在先秦时期,人们讲究分餐就食,席地而坐是吃饭的必备规矩,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拜访食物的桌子,也就是当时的几案没有那么高,盛放食物的器皿不仅大而且还很重,大家无法像现在一样坐在一起吃喝谈笑,为了更好的吃好饭,所以便采取了一人一桌,分餐而食的措施,这样不仅有利于管理,也让每个人都吃到了饭。
四川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向前来参观的游客介绍说,从汉代出土的那些青铜染器体积都比较小,染杯的容量也很小,一般情况下,只会在250到300毫升之间。
整套火锅器材,也就是整套染炉加起来高度也不过在10到14厘米左右。在吃饭的时候,大家习惯一人一炉,随涮随“染”,自在逍遥。这样听起来,是不是觉得汉代十分讲究?
但是汉代还有一个规矩,不要轻易“染指”其他人的染杯,这是不好的一种行为,也是一种定下的规矩,如果你不小心碰到了其他人的“染杯”,那你就“贻笑大方”了。
西汉就有开启了“鸳鸯锅”的生涯
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倪方六研究过汉代的火锅种类,他表示,汉代的火锅品种其实有很多,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少,不仅种类多,式样也多。除了上文所说的常见的青铜火锅以外,还有陶火锅、铁火锅。
从用餐形式上面分,除了上文提到的分餐制的染器,还有可以煮不同菜品、放不同汤料的鸳鸯锅,简直难以想象!
江苏境内大云山里面的西汉墓出土了一件分割鼎,在证明墓主、也就是我们的西汉都王刘非是一个吃货之外,还暴露了他吃的可是当今盛行的“鸳鸯锅”。
这个鼎制作的十分特别,也超级别致,将盖子打开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在鼎的中间,分明的分布着五个精美别致的小格子,中间部分在这个的基础上再分出4个格子,这样看来,大家就知道这种构造和现在的哪种火锅类似了吧,没错就是我们都爱不释手的九宫格。
在铸造这个鼎的时候,工匠将鼎分成了5个区域,这样对于不同饮食习惯的食客给了极大的便利。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调出辣、酸、麻、咸等各种不一样的底料以供食用。
而且相互隔开的格子,还能够让鸡鸭鱼肉等不一样的肉食放置在不同的区域。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防止串味,还能够发挥火锅最大的作用,一锅堪比五锅。
《三国志·魏书·钟繇传》里面就提到了这多功能锅,取名为“五熟釜”。里面的故事记载到,东汉末年的时候,曹丕给自己的大臣钟繇赐予了一个“五熟釜”。为了展示对钟繇的重视,曹丕还在这个鼎上面刻上了铭文。所以,我们不难推测,分格鼎其实是宫廷贵族才可以享用的一种炊具。
相传,刘非是汉景帝的五儿子。在当初爆发的吴楚七国之乱之中,年仅15岁的刘非,展现出了不属于他这个年纪的勇谋。不仅向父皇主动请缨出击攻打吴军,更是在七国之乱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一桩桩一幕幕事件让汉景帝深感欣慰,并将刘非封为江都王,拥有一方势力,还将他历经生死攻打下来的吴国之地奖赏给他作为封地。
有了封地,有了成绩,有了势力,刘非并没有骄傲自满,相反,他在吴国境内广招贤才,其中就出现了我们都知道的名相董仲舒。
刘非没有事情可做的时候,就会暴露自己的吃货本性,没事就会搬出自己的“鸳鸯锅”,涮涮肉、烫烫菜,小日子过得不亦乐乎,最后成为了少有的几位善终的诸侯。
结语
其实,早在古代,我们现在爱不释手的火锅就十分流行,其中涉及到的就有吃货满城的汉代,不仅爱吃火锅,还将火锅吃出了不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花样。
那个时候的食材,比现代人吃的还要丰富,不仅有牛、羊、猪、鸡等常见的家畜,还有着不常见的龟、鸟、兔、雁、鱼等动物,偶尔还会上山捕杀一些野生动物来改善饮食,真可谓是山珍海味。那个时代的人,真正做到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为什么汉代人对于火锅情有独钟呢?首先就是汉代的烹饪技术。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现在的技术高,相比于其他的烹饪方法,火锅更加入味。再加上,汉代的首都在长安,一到冬天,长安十分寒冷,吃火锅可以暖身,所以一个个原因堆砌起来,汉代人几乎将火锅视为自己生命的必备品。
火锅历经千年还留存着,可见他对于中国人的吸引力之大,如今的北京火锅、重庆火锅简直家喻户晓,但是经过对汉朝火锅的研究,笔者发现,汉朝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火锅王朝”。
很少有国粹历经千年还不坠落,但是火锅做到了,由此可见他的魅力有多大。现在的人们都还在火锅的魔力之下“沉醉不知归路”。
上一篇: 南岛人是中国人吗(南岛人起源)
下一篇: 郑和宝船有多大(郑和宝船尺寸)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