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世界儿童文学网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主要是半湿润与半干旱区分界线。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南端一线,它同时也是我国的半湿润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是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的分界线。
400毫米等降水线,在中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是农耕文明“生命线”。
一边半湿润、一边半干旱;
一边是森林、一边是草原;
一边是农耕、一边是游牧;
一边人口密集、一边人烟稀少……
在中华大地上,400毫米等降水线经过:
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南端一线。
400毫米等降水线是中国的半湿润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是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的分界线。横跨东北-西南,将两侧分成了截然不同的景象。
在过去的史书中,历史的进程就是一部帝王将相的争斗史。所以,中国读书人总是一肚皮的阴谋论——在很多人看来,历史就是大人物的权谋推动的。
持有这种认识的人可能永远无法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1 400毫米降雨线
在中国进入工业时代之前,中华文明就是一个农耕文明,农业生产就是靠天吃饭,气候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所谓的人力在自然之力面前是微不足道的。
有人统计过近3000年中国气候变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但凡东亚大地上平均气温急剧下降,那么就会出现王朝更替、改朝换代。
历史上的气温变化与朝代更替
解释上述原因其实很简单:气温上升,有利于农业生产,所以社会稳定;气温下降,将导致农业减产,所以社会就会出现动乱,甚至如果出现改朝换代。
如果气温不随之上升,那么这个王朝也多半是个短命的王朝——比如三国到南北朝,比如元朝。
另外气温变化还衍生出一个有趣的事实:中国各个朝代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最好的就是春秋与宋朝,大家对照一下上面的气温变化,恰恰这两个时期是东亚大陆气温最高的时期(西周时期中华文明还未开化)。
因为气温高农业生产发达,统治者心态好,自然对读书人能有更大包容心。
以上事实足以证明这样一个规律,气候决定农耕文明的生产力水平,而这个生产力水平的变化才是决定历史进程的主要因素。
气候的变化除了气温还有就是降雨量,这个降雨量对于农业生产也有巨大的影响,观察中国历朝历代的国土疆域,你同样会发现有一条重要的降雨线限制着中原王朝的疆域拓展。
这就是著名的400毫米降雨线。
中国历朝历代绝大多数时期疆域都无法突破这条降雨线。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每年400毫米降雨量是农业种植的基础条件,达不到这个水平就没法农业种植,所以,在这条降雨线之外就是游牧民族,在这条线以内才是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的军队不是不能越过这条线,而是即使把这条线之外的土地打下来治理成本非常高。因为无法组织农业生产,所有的物资(军队的给养、官员的俸禄)都要从内地运输过去。在古代那种原始的交通条件下,长途运输物资的物流成本是非常高的。
孙子兵法曾经有个定量计算,要向1000里(500公里)运送1斤的粮食,路途消耗会达到10斤!1:10的运输成本,这还是仅仅500公里的距离。
古代生产力不发达,政府对农业征税幅度都很低,一般农业征税大多是在30赋1的水平(3%),虽然基层官员还有各种加征,但是加征的收入多半落进基层官吏的腰包,政府的征税收入是很低的。
所以,在古代要占领一块400毫米降雨线以外的土地,如果驻军与官吏达到数万人以上,这对于中原王朝确实是非常沉重的负担。
中国历史上只有汉唐两个朝代短暂的占据过400毫米降雨线以外的土地。
但都是昙花一现,中原王朝稍微衰落,这些土地都丢失了。一直到明末,我们的疆域都被这条400毫米降雨线死死的压制,这是农耕文明的天花板。
中国数千年历史其实就两条主线脉络:一个是因为气温变化影响的改朝换代的历史;另一个就是围绕着这条400毫米降雨线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争斗史。
对历史有兴趣的同学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去长城走走,我们的万里长城与这个400毫米降雨线高度重合,站在长城上,你就是站在农耕文明疆域的天花板。
当中原王朝越过这条线出击的时候,就是华夏文明最鼎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开辟了路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的瓷器、丝绸与茶叶远销欧洲大陆,成为风靡全球2000年的畅销品。
在农业文明时代,我们的丝绸与瓷器绝对是农业文明的高科技产品,欧洲人有整整1000年都搞不清楚丝绸与瓷器是怎么做出来的。
当游牧民族越过长城向中原大地出击的时候,就是中原王朝衰落的时期,这个时期直接导致了路上丝绸之路的断绝。突然断绝了丝绸、瓷器、茶叶的供应让整个欧洲都急疯了,所以,才有了亡命之徒去大海上冒险——期望找到一条海上通往中国的商路。
正是因为对中国商品的渴望,才有了欧洲的大航海的时代,才有了地理大发现,才有了工业革命。
长城是我们的华夏祖先防御游牧民族修建的防线。这道防线体现了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智慧。
长城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城市军事堡垒,我们的祖先充满智慧——修建绵延上万里的军事防线,那要驻扎多少军队?
长城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调兵的“高速公路”,大家站在长城上可以体会一下,在古代通过长城运动,相比在崇山峻岭中运动效率提高了何止十倍。另一个就是防马。长城不高,根本阻挡不了人的攀越,但是马却不能攀越。游牧民族对农业文明最大的优势就是依靠马力来实现快速机动,没有马的游牧民族对于农耕文明就是一个渣。
在古代没有大型工业机械的情况下,长城可以极大的缓解游牧民族的入侵。漫长的边境线上,因为有长城的阻挡,游牧民族只能在几个有限的口子涌入,对于中原王朝而言,要防备、要围歼入侵的游牧民族,只要堵住这几个口子就行了,加上长城这条调兵的“高速公路”,让中原王朝的步兵面对机动力很强的游牧民族骑兵竟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2 满清的“嫁妆”
我们今天的国家版图主要继承了清代的版图,清代是农业社会却能拿下并且长期治理400毫米降雨线唯一的朝代。
清朝疆域图
我个人对于清代的感情很复杂,从情感上讲,我非常厌恶野蛮人的满清皇室。但是,从理智上我却不能不承认,满清皇室入主中原是带着“嫁妆”来的。这个“嫁妆”就是400毫米线以外的大片土地。
明代疆域图
比较一下明清的疆域图可以发现,没有清代,我们现在的国土会大幅度缩水。
那么,问题来了,清代为什么能突破这个农耕文明400毫米降雨线的天花板?
两个原因。一个是清代是农耕文明中央集权的巅峰。高度的中央集权意味着可以从地方抽取更多的资源去补贴400毫米降雨线以外地方的治理成本。明代国家每年税收折合银两大致在2000万两左右,清代康熙年间国家税赋已经突破3000万两,乾隆时期突破4000万两,到了19世纪末期达到8000万两。
另一个原因就是联姻。满清的前身是后金,后金建国之初面临着极其恶劣的战略环境,除了正面面临明朝关宁集团的军事压力,侧翼的蒙古是明朝的盟友,后方还有朝鲜以及东江镇的骚扰。总而言之一句话,后金是四面皆敌。这样一手烂牌最后居然让后金咸鱼翻身,逆袭推倒了明朝这个庞然大物,不能不说这群野蛮人运气实在是爆棚。
为了打破这种战略困境,努尔哈赤选择了联姻的策略,先用军事力量打败科尔沁蒙古,然后就与科尔沁蒙古联姻,这样就与身边最大的一个蒙古部落成了亲戚。到了皇太极时代,皇太极干掉了蒙古黄金家族的嫡系传人林丹汗,然后全面接收了林丹汗所有的老婆,把整个察哈尔蒙古都吞并了。至此满清初步形成了满蒙联姻的国策。
满蒙联姻与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和亲是有本质区别的,在历史上,中原王朝从来都瞧不起游牧民族,即使国力衰弱时期不得已采用和亲政策也是权益之计,大多数时候是在皇宫里随便找个宫女封一个公主的名号再嫁出去——打心眼里是没把游牧民族当亲戚的。满清对于满蒙联姻是有一整套的制度设计来保证满蒙亲戚关系。包括满清皇室、贵族子女与蒙古王公子女普遍联姻,有时甚至强制性指定宗室子女与蒙古人联姻。允许蒙古王公子弟自幼驻京与皇室子弟接受宫廷教育。蒙古王公子女与满清皇室联姻没有天花板——比如,著名的孝庄皇太后就是蒙古人,游牧民族女子可以在中原王朝当皇后这在过去是绝无可能的。
对于蒙古不仅有联姻的国策,满清皇帝为了防止蒙古势力膨胀威胁到满清皇室的安全,还设计了分封与减丁制度。所谓的分封就是将蒙古部落不断分解成更小的部落,任命了一大堆蒙古王公,所谓的“减丁”就是强制性的规定每个蒙古王公拥有的人丁上限,超过这个数字就直接把多余的丁口用刀砍了。满清皇帝就是用这套制度将蒙古民族牢牢的与满清皇室绑在一起,成为其控制400毫米降雨线以外土地最可靠的盟友。
有了蒙古人的协助,清康熙年间击败了葛尔丹,实现了对准格尔地区(新疆)的征服。对于回族地区的控制,已经成为中原之主的满清皇帝已经不愿意与回族联姻了,所以,对回族地区满清直接采用军事力量强制占领的模式。不过,在某些时候,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满清皇室那种“联姻”的政策影子。比如《还珠格格》中的香妃,其实与《书剑恩仇录》中香香公主其实是同一个人,也就是回族某个大首领的女儿(名字我记不清了),这个大首领兵败阵亡后,女儿被送到了北京,成为乾隆皇帝的女人。不过香香公主最多也就能当个贵妃,皇后是别指望了,但是乾隆皇帝对这位香妃却有一种独特的尊重——其实也是希望通过这个女人稳定回族地区的局势。
然而仅靠一个香香公主,没有配套的制度,怎么可能让回族人认同?
整个清代,回族地区就是一个火药桶,回族叛乱此起彼伏绵延近200多年。所以,对于回族地区的治理,满清专设了川陕总督,辖区包括陕西、甘肃与四川,也就是说,对于甘肃与陕西的治理除了要中央财政的补贴,日常还要动用整个四川的资源。所以,对于400毫米降雨线以外的土地治理是非常耗费资源的。
满清拿下了新疆以及西北地区,西藏就是囊中之物。对于西藏的统治,满清也采用分而治之的手段,除了驻军以及保持四川与新疆两条入藏通道的畅通,满清将西藏分为前藏与后藏,分别让两个活佛担任最高首领,一个是班禅,另一个就是DL。以上就是满清能够占领并且治理400毫米降雨线以外的地区的两大原因:经济上的补贴+政治上的联姻。
4 战略纵深
工业文明其实也受这个400毫米降雨线的制约。因为工业生产对于水资源的消耗是非常惊人的,我们90%的制造业基地都集中在这个400毫米降雨线以内,所以,我们最先启动的产业基地都集中在长三角与珠三角。除了交通便利的因素,还有就是这些地区水资源非常丰富。
但是,400毫米降雨线以外的土地你不能放弃啊,所以,即使中国进入工业社会同样要在400毫米以内的赋税区抽取资源投入到这些地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特色产业扶持等等。这些地方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亏本账,但是从地缘价值的角度上看意义重大。
一个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国防开支太大,就必然影响经济发展——现在我们的基建与经济成就都要大打折扣。所以,400毫米降雨线外的国土的地缘战略价值远远大于那点经济补贴。而要从经济发达地区抽取资源去补贴这些落后地区就必须要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才可能实现。
▌小科普:什么是等降水线?
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内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就称之为等降水线。
▲图为400毫米等降水线及其穿过的流域。
我国具有显著的季风气候特色,境内降水主要源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输送的水汽。
从空间格局来看,我国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整体上呈现出从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逐渐增加的趋势,与我国陆地地势大致相反。
我国陆地地势自西向东可分为三大阶梯:最高一级阶梯主要包括青藏高原等,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中间一级阶梯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等,海拔在2000米到3000米之间;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一线以东以及云贵高原以东属于第三阶梯,海拔降到500米以下。有趣的是,多年平均400毫米等降水线与这几大阶梯的分界线多有重合,说明它的形成与我国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不无关系。
▲地势阶梯分界线:地形因素对400 毫米等降水线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来自海洋的湿润季风每越过一级阶梯都有很大损耗。图为我国海拔高程图。
在400毫米等降水线的东南方向,从太平洋、印度洋远道而来的湿润季风在穿越广阔的第三阶梯后逐渐失去力量,犹如强弩之末,难以翻越横亘在眼前的大兴安岭—吕梁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一线山脉。
在400毫米等降水线西北方向,从西伯利亚赶来的冷空气则不断南侵,在穿过西北内陆后顺势而下,与一路北进的太平洋及印度洋季风相汇,给第三阶梯大部分地区带来足够的降水。
从降水图上来看,我国多年平均400毫米等降水线起于大兴安岭西坡,穿过松花江流域,沿西辽河上游、燕山山脉斜穿黄河河套,经黄河、长江上游和西北诸河流域,直抵雅鲁藏布江河谷。
以这条线为界,其东南为受季风影响的半湿润地区,其西北为少受甚至不受季风影响的半干旱地区。
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差异,导致以400毫米等降水线为界的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处于对立的态势。游牧民族在生活资料不足的时候,经常入侵农耕区,农耕文明与游牧的北方“马背”文明之间的矛盾冲突,一直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
农耕民族曾经不止一次地突破400毫米等降水线,但农耕生产方式向北最远只能扩展到这条线,因此农耕民族并没有在草原地区建立长期有效的统治。而北方的草原游牧部落也曾入主中原,但他们突破了这条自然环境划定的界线后,也会感到自己的畜牧生产不太适合,要么再返回草原,要么转化为农耕民族,并与草原新兴游牧民族形成新的对峙。
为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确立一种退可守、进可攻的态势,农耕民族历尽千辛万苦,修筑了万里长城,创造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
有趣的是,长城的线路走向,几乎与400毫米等降水线重合。这恰恰说明,这条线是农耕文明的“生命线”。
400毫米等降水线划出农耕文明“生命线”
农业是利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获得物质资料的生产门类,而植物的新陈代谢要求特定的日照、温度和水分。因此,农业更容易受到气候条件的制约,在生产水平低下的古代尤其如此。400毫米等降水线以东以南发育为农耕区,以西以北发育为畜牧区,其原因即出于此。
有人会说,位于西北内陆的新疆,既有长满森林的地方,也有农区广阔的地方,比如天山地区。但实际上,天山北坡因准噶尔盆地西部有缺口,便于从大西洋、北冰洋长途跋涉飘来的水汽进入,再加上山体抬升作用易形成降水,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天山南面则有巨大的青藏高原阻断从印度洋和太平洋而来的湿润季风,再加上南面为阳坡,蒸发量大,水分条件不宜农耕。
在大兴安岭、贺兰山,同样如此,凡降水量没有达到400毫米的,要么是草原一片,要么寸草不生。它们的东坡,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的地方则是郁郁葱葱的景象。
可见,年降水量400毫米并不是一个枯燥的气象数据,它对于指导人们进行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400毫米等降水线划出了农耕文明的“生命线”。
▲我国人口密度图。
千百年来,400毫米等降水线相对稳定,再加上日照时间、土壤等因素,其以东以南的人们逐渐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社会,他们聚落而居,以安土乐天为最大的生活渴望。
其以西以北虽然有少量的内陆河与地下水灌溉的绿洲农业,但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以支撑农耕作业,便形成了游牧民族,他们无城郭、耕地,逐水草而居,全民善骑战。
时代更迭 气候变迁 唯降水界线意义不改
华夏文明是当世延续最久远的文明,它的形成离不开五千年来大大小小的文明一次次的碰撞与交融,而以400毫米等降水线为界长期对峙的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无疑是最重要的两个。
根据史书中的记载,舜去世后将天下禅让给了治水有功的大禹,夏朝从此开始。而现代考古却发现,位于尧舜之都的陶寺文明实则是由发源于今陕西榆林地区的石峁文明所取代的。这其实是一次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以游牧文明战胜农耕文明、农耕文明被迫南迁而告终。
▲我国耕地分布图。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气候变化,或出现剧烈摆动,中原地区多有大的震荡。而且,只要气候变暖,就会导致农耕文明向北扩张;相反,气候变冷,就意味着游牧民族全面南下。
我国历史上气候曾发生冷暖的周期性波动,这导致400毫米等降水线也随之波动,适农区和非适农区的边界随之移动,处于农牧交错带的土地价值也随之变化,从而引起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替南推北进。
在农业稳态社会和游牧流动民族之间的长期互动过程中,也不乏在气候暖化时期,农耕民族驱逐游牧民族的例子,比如汉武帝逐匈奴于大漠以北,使得匈奴沿亚欧大陆一路向西,由此带来了东方和西方两大文明的早期互动。
再后来,西晋统一后出现政乱,游牧民族趁机入侵,农耕文明被迫南迁。而入侵的游牧民族则受到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开始融入农耕文明,新的代表游牧文明的柔然等部族便成了新生的游牧文明代表,他们依然以400毫米等降水线为分界线。
另据科学考证,我国历史上南北朝和元朝时期的游牧民族大规模南迁都与当时的气候变迁有关。
还有一个较为有名的案例发生在遭遇小冰河期的明朝。明朝时期气候变冷,而之前的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温暖期。原来的宜农地区因气候寒冷而粮食歉收,并逐渐沦为游牧民族的牧场。而农牧分界线的南移最终导致明朝修建的长城要比秦汉时期长城的位置更为偏南。这个现象在长城中段最为明显:秦汉时期长城向北推进至河套以北,而明代则退至鄂尔多斯南端,向南移的幅度达2至3个纬度。但大大后退了的明长城,却也最大限度地逼近了当时的400毫米等降水线。
荷兰画家亨德里克.阿维坎普(1585—1634年)关于小冰期的风景画。
这么看来,不管是时代更迭还是气候变迁,400毫米等降水线就在那儿,在将游牧与农耕分隔两边的同时,静静地见证华夏文明的延续。
中国降雨临界点全线向北飘移
全球干旱,水灾与冰雪反而是多起来。川普不相信全球变暖,这是碳排放是一个阴谋事件,当然清洁能源重要,只是这是成本更高的稀缺能源,这一方面有限制发展国家的发展阴谋。其次是相应国家的利益分配问题。川普退出世界气候峰会,因为全球变暖本来是一个问题,美国是现实变冷了,这其实是全球气候异常的根本,我们说千年极寒与千年极热其实是并存的。两极冰川融化这是地球未来极移一个重要信号。当然严重的碳排放造成的严重空气污染,雾霾,预言称:黯黯阴霾,杀不用刀——空气问题谋杀人,造成严重的肺部病症从而结束人的生命。必须警惕未来的大旱带来的危机,因为雾霾通常与干旱相关,缺乏降雨,尘土就进入空气中。城市有害气候的排放,这是化工生产给人类带来的危害问题,当然是人类必须根本解决的问题。全球变暖,一些地方的干旱火灾,我们要警惕这背后的信息:就是大气环流发生了改变,一说到3000年前的周朝,我们更加要注意历史记载:伊洛绝夏亡,河干商亡。就是商朝灭亡是因为黄河干枯,此后才有诗经中的——河水清且涟渏。圣经以西结书也预言到埃及的尼罗河干枯,而末世的埃及还是喜爱辉煌的建筑国家,如摩西时期强迫以色列民建造积货城一样。如果这一次三千年纪元再度遇到黄河干枯,中国人必须考虑生存问题!大旱之后必有大水,这是历史的规律。所以中国当局必须做两手准备,这是保存人口的根本问题。另外是2020年出现土星木星相合情形如800年前的北宋末年,其后才有南宋的一段一段历史,这是北方干旱造成生存危机,其后是金元的兴起,结束是蒙古大军横扫欧亚大陆。因为气候变暖会带来人畜兴旺,其后干旱与变寒,天杀造成人类生存危机,大争战因此兴起,这是每次改朝换代或者朝代波动所出现的生存危机,逼迫人类展开杀戮。
[中国降雨临界点全线向北飘移]地球气候正在加速发生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变,中国气候的临界点在今年出现大面积漂移。 中国的气候历来以秦岭为分界线,一侧是湿润温暖,另一侧则是干旱寒凉。而今年丰沛降水不但过了秦岭,而且还穿越青藏高原了, 非但穿越整个青藏高原,并且在新疆两大盆地(塔里木、柴达木)下雨,已经保持3年了。 现在新疆的植被变化,以一年一百五十公里的速度在狂奔。 内蒙古的植被,今年的速度是四十公里的速度在狂暴的恢复。 黑龙江的林区也开始出现大量的肉植阔叶树木。 如果能这样保持下去10年,黄河就会变清了啊。黄河流域最近三年,河套的植被也开始恢复了。 河套植被三年恢复的数量是过去二十年的总量。 因为以前是靠种树,但是树下没草(降水不足),现在降水充沛后,河套地区的树下已经开始长灌木和草了。并且,喜大普奔的是,发现了兰花。有兰花,代表了一点,就是土壤的含水开始稳定了。 然后,甘肃的植被也随之开始恢复了。 也就是说,根据预测,未来四十年的气候可能不会是唐朝了,而是恢复进入到西周时期的气候温润年代了. 大陆型气候最好时期的气候临界点即将到来了,唐朝不能满足我们了。 看了下资料,哈密地区的植被也开始恢复了,比较明显的是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降雨连续三年出现了……降水覆盖的现象。要知道,塔里木盆地曾经是中国的高温少雨最严重地区, 以前的降水云层根本就跨越不了那些绵延的沙漠带。 而现今连续三年,降雨可以覆盖整个塔里木盆地了。 说如果这个气候可以继续这样保持下去的话,那么从明年开始,降水会覆盖柴达木盆地。而一旦柴达木被降雨覆盖了,古河流就会重启了, 最快十年内,古河道就会开始重新流动起来。有专家学者今年考察的地方,其中之一还有若羌流域,他们发现若羌的四条支流恢复水流了,今年若羌流域居然还出现洪水了,阿里无人区居然开始长树了,本来阿里的树都死了快两千年了吧。他们研究气候学的说,理论上讲间歇性气候不是这样的,这将是一个长周期的事情,是一个大周期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短暂的间歇性问题。关于全球气候的问题,他们说升温已是不可逆的了,如果这种情况继续持续下去的话,中东会在十年内恢复变绿,沙漠将消失。 降水增多会导致北美的一半土地变成沼泽,即北美地区会在十年内进入到以前曾经的沼泽状态,而密西西比流域会变成盐碱地(因为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 今年6月的时候,他们在俄罗斯那边交流了气候变动的问题。毛子表示:水汽已经过乌拉尔了,新西伯利亚地区的降水增多,导致东欧地区的阔叶一年生草进入到了新西伯利亚地区。 也就是说,如果不出意外,俄罗斯会取代美国变成全球最大粮仓。 因为气温升温导致了俄罗斯很多地方,出现了冻土融化,导致毛子在冻土带的房子陷进沼泽了。
他们的结论是,从气候的角度上说,中国长江以南的地方,会在十年后看不到冬天,温度会逐步升温,茂林生长,然后,你们就变成满林子里跑的野物了。他们看到蕉类植物过秦岭了,你怕不怕?野生芭蕉过秦岭,那还是唐朝以前的事情了。而今气候变化太奇葩了,而且中国的雨极也在发生漂移改变,以前是四川的雅安,四川盆地以前之所以雅安地区降水过多的原因,是因为气温不足够高,驱使水分的动力无法使含水汽的云层飘越过秦岭和川北高原,所以水分就全部泼在雅安那儿了。 他们说,近些年开始,雨水更多的是出现在了陕西汉中一线,而且是全线推进的雨极,一直推进到陕西地区了。 说到黄土高坡,最近三年来黄土高坡变绿了。那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绿色植被增多,中国广大西部地区变成绿水青山,将是在十年内可以看到的现实情景了。 宁陕甘青藏蒙新疆植被将变化,变绿,河流恢复,周期降临了。周朝八百年基业,开创了仁义礼智信。愿我们在好的周期里,在普降甘霖的年代,认真保护好大自然赋予人类子孙的河流湖泊和植被,不要去破坏她,不要急功近利的去开发她,而是要把她从一个娇嫩的襁褓中的婴儿,培训养大成娇艳美丽的伟大的女性。让她温暖的怀抱去拥抱山川大地,在她温暖的怀抱里让万物生长复苏,滋润生灵,愿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能够看到一个新时代周期的降临!
全球变暖利中国,降水带北移,西北绿化增加,一个沙漠已消失。我国的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正是因为如此我国长江以南才有了独特的温暖湿润的小气候。与中国江南地区同纬度的北美洲和中东,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都是半干旱的荒漠、或者是沙漠气候。
美国德克萨斯州位于北纬25度到36度之间,我国江苏、浙江和安徽都在这个纬度范围。德克萨斯州的年均降雨量是600毫米,而浙江省的年均降雨量是1500毫米。
青藏高原挡住了来自东海湿润空气,把水分留在了长江中下游,也挡住了来自于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所以我国的西北部地区就很容易形成干旱的荒漠气候。
过去100年地球表面附近平均气温不断的增加。
自20世纪中叶以来,气候科学家收集了各种天气现象以及对气候的相关影响的详细观测资料。这些数据表明,自地质时代开始以来,地球的气候几乎在每一个可以想象的时间尺度上都发生了变化。
从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人类活动的影响就体现在气候变化的结构中。
根据IPCc统计(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1750年到1880年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2度,1880年到2012年在此基础上又上升了0.9度。
全球气候变暖让水面蒸发率提高,加剧了大气环流,降水带不断的北移。
新疆地区的降水主要来自于大西洋,准噶尔盆地西面山脉有缺口,所以降水向西递增。
喀什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年降水量只有65毫米,但是在2020年4月20号到21号这一天之内,三个小时的降雨量就达到54.5毫米。
2018年7月末,哈密市居然在一个小时之内下了三年的雨,降雨量达到了110毫米,甚至引发了洪水。
近十几年来,中国西北地区的降雨量一直在不断的增加。
中国陕西境内的毛乌素沙漠原是中国的第四大沙漠,总面积为4.22万平方公里,其中一半在陕西榆林境内。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其93%的面积已经被植被绿化。这一方面有人工努力的结果,又得益于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降水量增加。
对于我国江南地区来说,冬天会变得更加暖和,但是夏天却并不一定会变得更加热。
因为空气的剧烈对流,会让温度进一步均匀分布。
太阳是地球生命的能量总源。
一些入射的阳光被地球的大气层和表面反射,但大部分被温暖的表面吸收,然后比普通可见光波长更长的红外辐射从陆地表面发射出来。一些红外辐射逃逸到太空,但一些被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特别是水蒸气、二氧化碳和甲烷)吸收,并在各个方向重新辐射,一些辐射到太空,一些辐射回到地表,进一步温暖了地表和低层大气。
在所有这些气体中,二氧化碳是最重要的,无论是因为它在温室效应中的作用,还是因为它在人类经济中的作用。据估计,在18世纪中叶工业时代初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约为百万分之280。到2018年年中,已经上升到406ppm,如果化石燃料继续以目前的速度燃烧,预计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550ppm,基本上是300年内二氧化碳浓度的两倍。
温度升高、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可促进植物的生长。
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全球的粮食危机。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地形崎岖,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6。印度的国土面积是中国的1/3不到,但是它的耕地面积却比中国要多。
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只能达到95%,2017年进口了1.3亿吨粮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提高粮食亩产,扩大耕地面积都是十分有利的。
我国的沙漠、荒漠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27%,毛乌素沙漠以北,内蒙古地区仍然有大量的荒漠地带。
最近这15年,是全球气温升高最快的15年,随着降水线北移,再加上人工治沙,我国的沙漠面积已经连续15年减少。
《诗经》这样描写3000年前的黄河: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随着降水带的北移,加上人工植被的维护,有希望重现3000年前的清流黄河。
当然,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来说也有不利的一面。根据IPCc报告,全球海平面在1901年到2010年之间上升了19~21厘米。
随着海冰的不断融化,海平面还将上涨26~77公分。
海平面的上升会对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的防洪排涝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是总的来说属于可控可防范围。
下一篇: 香料群岛在哪里(香料群岛产什么香料)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