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世界儿童文学网
1966年,老舍投入太平湖结束了他的一生,享年67岁。老舍走之前,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他的死亡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的猜测。
在现在看来,老舍先生投湖的原因,大概分为几种说法。
第一种,也就是最普遍认为的说法是,老舍作为文人心气高傲,人们对他的打压太过激烈无法忍受折磨和羞辱,所以选择自杀来解脱;第二种认为他的创作达到了瓶颈,再加上当时的一些外力因素,没办法再创作出好的东西,因此对生活不抱期望。
历史如同迷雾般,将他沉进了黑暗,留下的只是猜度。那么在老舍选择自尽的那段时间里,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苦难呢?
一、不该遗忘的历史之痛
有位叫傅光明学者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并且和他的夫人郑实开始十年如一日的走访。关于老舍死亡原因之一,他找到了许多亲眼见证过的人进行讲述,最终编成《老舍之死口述实录》。
在这些记录中,大概能拼凑出一个事情经过:那时老舍重病住院,但他强撑着身体要去工作,导致被人误伤又举报。
采访里经历者提到:被举报的事情发生在老舍被人包扎好伤口送回文联后,他可能是不小心也可能是一气之下,抓起胸前的牌子砸出去,正好砸在别人脸上。
后来有了为了避免冲突报了警,老舍在离开文联后又被抓去了警局。不过这次他没有受到人身的伤害,因为警察们没空管他。他只是沉默的,独自坐在椅子上,目光呆呆的。这对老舍来说不可谓一次巨大的打击,后来的决绝已经有了预兆。
第二天,在妻子仍然正常去上班后,他缓缓和年仅四岁的孙女道了别,然后来到了湖边。
关于老舍的死,冰心先生曾说过:“老舍笔下但凡有点骨气的人物,死亡的方式都是选择跳河。”这也是老舍选择死亡的方式,那一刻,他和小说里的主人公重合了。
那么老舍的死,难道是性格因素决定的?这只能说是决定性因素之一。作家的思想确实会体现在作品中,他的情绪也会通过主人公流露,老舍笔下正派又悲情的人物结局大多都是投水。但现实中面对不同的选择和情境时,我们不能从一而论。
傅光明说,我们只是无限接近事实,却抓不住真相。
事情就复杂在关于《老舍之死口述实录》中,人们的口供出现了许多相悖的地方,也就是说排除推卸责任的话,每个人眼中的事情都是不一的。
有人说老舍被带到警局后,给他的妻子胡絜青打电话通知家属来接,接到的回复却很冷漠:“太晚没有车,来不了。”最后还是他的儿子想办法将他送回去。
在明确得知老舍投湖后,非常平静的说:“死了好,死了好......”但采访到儿子舒乙时他说:“警局最后是我母亲将他送了回去。后来找不到人时她非常焦急,辗转了很多地方。”这些语言让事情更加扑朔迷离起来。
真相是怎样我们无法还原,但总不该怀疑一位尽职尽责的妻子及母亲。她的冷漠和平静,大概是一种对老舍和许多人遭遇的愤怒、无奈和最后的解脱吧。
二、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
据实录记载:在老舍死亡的前天晚上,黎丁也就是《光明日报》的副刊编辑曾经跟老舍在一起谈论,据他回忆,那时老舍是兴奋的、激动的,而且明确表示出“不能落后”,到底什么不能落后呢?
在这之前,老舍对新时代创作其实有着极高的热情,也是创作成绩较突出的作家。迎来新时代后,他又一度达到了创作的高峰,不仅有《龙须沟》、《茶馆》等代表作,还写了大量歌颂的文章,可以说是秉承着艺术为政治服务的理念。
而这样的作品也是时代所需要的,老舍先后担任文联主席等多个头衔,还因此被授予了“人民艺术家”称号。他为什么在新时代自依然有些如此饱满的热情呢?理解老舍人应该知道,就是“爱国”。
为了坚持信仰,他将文学发挥到了极致。在抗战时期,老舍极力主张将文字向实用主义转变,来作为抗战的一种特别“武器”,并且成为了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引领者。他还说过:“不管是谁写的,不管什么题材,只要能看的明白而且有益于抗战,都是应该欢迎的。”
老舍的爱国,甚至跨越了时代。北京老艺人演员还在许多年后感叹过,当时的社会上不管出现什么事,哪些问题,老舍先生立马就能在作品中反映出来。在现在来说,这就是一种不余遗力追“热点”,在网络不发达的当时,不仅要对时事敏感,也可以说非常尽心了。
可见老舍心中,有着强烈而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这对老舍来说不只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信仰。当一个人的信仰要去击垮他,是很容易被摧毁的。这的的确确是造成他死亡的原因之一。
在激烈的思想挣扎中,老舍选择了投湖,那么在逝去之前他是否还在坚持着他的情怀和信仰呢?应该是的,否则他绝不会以这样一种决绝的方式去与动摇抗争。
三、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老舍一生有无数脍炙人口的作品,但作为一个作家不可避免的,就是“瓶颈期”。
50年代以后,老舍先生就不止一次地自认为近期的创作“不怎么好”,“没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并表示自己虽然有十几部剧本,但没有一部出色的。
老舍这样一个优秀的作家,骄傲的文人,暂且不论作品真正的好坏,当他说出这样的话时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他的内心应该痛苦又矛盾,而且充满了自我否定。
对于这样紧张的局势和环境,老舍终究是慌了。他一定察觉到了,他无法表达出真正能表达的东西,不管是为了荣誉还是什么,他必须要迎合时代,迎合大众。这也解释了他后来的创作低谷,在老舍生前,最后发表的一部作品居然是快板。
1965年(老舍死亡的前一年时),他曾作为中国作家代表访问过日本,后来他将在日本的所见所闻写成了长篇散文《致日本作家的公开信》,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获准发表。这也最终导致了他的焦虑不安。
老舍一直以来虽然在文学领域的地位较高,但与其他中心人物相比,还是具有一定的差距。后来他应该是察觉到了自己在文学领域即将边缘化的处境,于是迫切地想要摆脱。
终于,在一次关于亚非作家的紧急会议中,老舍的名字没有出现。很多人都猜想他出了什么事,于是老舍迫不及待的出现来告诉大家,证明“我没有问题。”如果不是焦虑,他为什么会这么紧张的强调呢?
后来剧作家林斤澜曾回忆,老舍辞世前的几天,在回顾以往时,他曾经说过一些后悔搞文学的话。可这样的话,在一位已经成功的,并且履历丰富的作家口中说出,该是怎样的绝望和焦虑呢?别忘了老舍先生曾说过“文艺是我的生命”。
这样焦虑的结果就导致了最后的悲剧。
1966年,在老舍生病吐血期间,他本来不应该出现,却始终坚持要去工作,这其中也有不甘落后的思想,于是最后事件成为一个“无物之阵”。
决定老舍投湖的原因是什么?可以说有他敏感骄傲的性格,信仰的崩塌等等。历史将会是最客观的证据,时间会做出最公正的判断。
下一篇: 湘西赶尸真的存在吗?湘西为什么会有“赶尸”这个职业呢?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