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三是改进了农田灌溉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陇右河西一带相对安定。这里先后建立的割据政权,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灌溉技术又有革新。曹魏明帝时(227年—239年),徐邈为凉州刺史,“广开水田,募贫民佃之”,一时出现了“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三国志·魏书·徐邈传》)曹魏齐王嘉平年间(249年—254年),安定人皇甫隆任敦煌太守,又改进了灌溉方法。据《三国志·魏书·仓慈传》注引《魏略》记载:前此,敦煌种田方式陈旧,“常灌溉滀水,使极濡洽,然后乃耕”,即先大水泡地,使极潮湿,然后下犁。播种时又不晓得用开沟、施种同时完成的耧犁,结果“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任太守后,教作耧犁,又将滀灌改为衍灌,避免土地伤水,确保按农时下种,年终计算,“其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收到了又省力又增产的效果。

  十六国前凉时期(314年—376年),沙州刺史扬宣在敦煌郡修建了北府渠。后太守阴澹又在敦煌城西南开阴安渠和阳开渠。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488年)五月,诏六镇、云中、河西及关内六郡,各修水田,通渠溉灌。太和十三年八月,又诏诸州镇有水田之处,各通溉灌,“遣匠者所在指授”。(《魏书·高祖纪下》)就是派工匠指导开渠灌溉技术。

  四是改进作物栽培技术。早在三国时期,邓艾在上邽(治所在今天水市秦州区)屯田时就推行汉代氾胜之开创的区种法。其法:

  上农区田(大)法,区方深各六寸,闲(区间距)相去七寸,一亩三千七百区,丁男女种十亩,至秋收区三升粟,亩得百斛。中农区田法,方七寸,深六寸,闲相去二尺,一亩千二十七区,丁男女种十亩,秋收粟亩得五十一石。下农区田法,方九寸,深六寸,闲相去三尺,秋收亩得二十八石。旱即以水沃(浇灌)之。(《后汉书·刘般传》)

  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记载中的区田法同推行效果肯定不能完全契合,但这一先进农作技术的推广,有利于集中用肥用水,能更多地利用作物的边际生长优势,并曾在陇右推行则确定无疑。

  这一时期,陇右河西在播种方式上,除推广先进的耧播技术外,还使用传统的点播等方法。嘉峪关魏晋墓壁画反映的点播有两种:一种是在未翻耕的土地上破土点种。另一种是先将土壤翻起,随犁沟溜播种子,然后用耱地法盖种。按《齐民要术》的记载“空曳耢(耱)”主要是在播种已发芽的种子时使用。据此则可以推断,魏晋时河西地区的劳动人民已经掌握用水浸种催芽的技术和相应的播种方法。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上一篇古陶神韵

下一篇夏天风卷雪冻死数万人, 隋炀帝曾遭遇甘肃第二个最冷时期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