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清水县地处关山西麓,与陕西省陇县毗邻,自古即有关陇钥锁,陕甘门户之称,是关陇驿路必经之地,也留下了拓展古道、修建驿馆、交通法规,以及盐法分界等石碑。
地处关山西麓的清水县在古代是关陇驿路的重要通道,既留下前辈的足迹,又留下商旅们食住行的碑文。
行有行的规则。《仪制令碑》20世纪90年代初出土于清水县白沙镇省道323线路旁,现存于清水县赵充国陵园碑廊。碑略矮,高89厘米,宽67厘米,系白石材质,背无文。中立书“仪制令”三字,右书“贱避贵,少避老”,左书“轻避重,去避来”,为北宋碑刻。据《宋史·孔承恭传》载,将作监孔承恭举令文“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请诏京兆并诸州要害处设木牌刻字,违者论如律。太宗从之,诏令全国重要道路广立仪制令,以维护交通秩序。同类碑汉中略阳县灵崖寺亦有出土,笔者在一次旅游中所见。
由此可见,《仪制令碑》是由朝廷统一颁布,规定文字制式,地方依样刻立于交通枢纽的。宋金时期,关陇一带一直是西夏、金人与宋朝你争我夺的重地。战争频频,官军辎重来来往往,这就在清水县留下告示交通法则的《仪制令碑》。碑文首先规定贱避贵、集中昭示等级要求。其次是少避老,规范出行伦理。轻避重,去避来两条明确界定了交通规则。交通规则勒石树碑,既说明车马行人负重,运输来来往往十分拥挤,也说明关山驿路相让困难,必须通过颁布法令加以规范,畅通道路,避免和减少交通事故。
住有住的驿馆。《清水县创建宣德堂记碑》刻立于元朝惠宗妥欢帖木儿至正元年。碑无额,左上角、右下角残,通高110厘米,宽68厘米,淡红石质,阴阳均有文字。这是清水县古碑中唯一记载官方修建招待所的碑文,也是比较少见的驿馆碑文。碑文记载了修建驿馆宣德堂的经过。碑文说:“清水县囗囗囗上邽之郡也,虽非朝使往来要冲之驿,其钦承王命公务之使潺潺相继,无驿馆以待之,诚为不可”,县令秦珠到任主持修建,中台御史周一齐命名并题写“宣德堂”。
清水县是当时关陇道路的重要驿站,所谓“钦承王命公务之使潺潺相继”,蒙元时代十分重视。1227年,成吉思汗西征归来,为了实现先灭西夏,再灭金国,后灭南宋,平定中原的战略目标,西夏投降后,作为战略家的成吉思汗已开始部署攻伐南宋之事,便到六盘山最南边的清水县建立秘密前沿指挥部观察和督战。不幸的是征战一生,足迹遍欧亚的一代天骄在清水县至少度过了他生命的月余时间。他在生命旅程的最后8天,成吉思汗发布了涉及国事的六条遗嘱。成吉思汗病逝多年后,他的臣子在清水这个“虽非朝使往来冲要之驿,其钦承王命公务之使,潺潺相继”的神秘小县兴建公立驿馆。参与树碑立传的官员,有管理随军家属的“承务郎秦州成纪县尹兼管本县诸军奥鲁”,有“前秦州清水县主簿兼尉靖也力不花”等蒙古人,可以看出元朝对清水县的重视程度。
碑文有“儒学教愉”“儒生”,印证着清水县最早书院——西江书院的延续。在秦安县,同年碑上有清水县人王思聪任秦安劝农事之职,也有“秦亭后进公合纳漠书丹”字样。
食有食的界限。从陕西省陇县固关镇,沿关山驿路向西翻越到达著名的长宁驿,再向西到陇县与甘肃清水县接壤边界秦亭镇全庄村杈杈铺,这里也是陕西与甘肃的交界。2018年笔者再赴关山驿路考察,发现《盐法分界碑》。碑上正中横刻“盐法分界”四字,左为“迤东行河东官盐不许越”,右为“迤西行花马池盐不许越。”该碑现存秦亭镇非子牧场。碑文规定,从杈杈铺以东,不允许销运河东官盐;从杈杈铺以西,不允许销运花马池盐,否则,以贩运私盐论处。杈杈铺从明朝至清中叶属陕西布政使司凤翔府辖。在晚清则为陕甘交界,这通碑刻立于关陇要道,表明关山东西,盐务管理有严格的规定。食盐曾是历代王朝用于边费开支和民用的资源。盐法是国家对食盐征税和专卖榷禁的各种制度,行盐地界产生于唐代。
历史上,陕甘食盐主要来源于山西运城的河东池盐和陕西定边的花马池盐。河东池盐产于中条山北麓一带四周地高,形如釜底的广大区域。唐朝柳宗元曾说:“河东盐西出秦陇,南达樊邓,北及燕代,东逾周宋。”说明按唐代销界划分,陕西是河东官盐的销售区。一旦越过这个销界,就成为贩私盐,会受到惩罚。花马池盐位于陕西定边,甘肃盐池,产量颇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甘肃敦煌:走进博物馆感知文化魅力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