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记者采访发现,相对于资金支持,不少传承人更在乎的是政府提供的平台。“没见过非遗,怎么会爱上非遗?”赵政忠说,大本曲这样的剧目传统上是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完成了传承:老人时不时唱一曲,孩子跟着做农活耳濡目染;如今孩子都进了学校,传承没了条件。大理市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让孩子体验扎染、听大本曲,也为非遗传承埋下了种子。
大理州建成13个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每年由非遗保护部门组织开展的进校园活动达40多场次。非遗进企业、进度假区,非遗市集、非遗美食节等特色鲜明的活动每年更是多达200多场,提升了非遗的“可见度”和参与度。
走过了被边缘化的阶段,越来越多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正回归舞台中央。大本曲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逐渐彰显出新的生命力。
“这是我们祖辈留下来的东西,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丢了!”年轻人愿意学习传统技艺,也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接触更多传统文化。随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氛围渐浓,不少家长认识到:传统文化很好,是有价值的。艺术熏陶既可以是学钢琴、吉他,也可以是学三弦、唱大本曲。“现在周末跟我学习大本曲的孩子,有十几个!”说这话时,赵政忠透着自豪。
从大众化到分众化
文旅融合,创新传统技艺,从卖产品到卖文化
非遗产品卖得贵,贵在人工,因此,实现盈利是不少非遗面临的普遍难题。一件白族刺绣婚服,差不多要缝制一年。一件动辄上万的衣服,销售确实很难。
“一年也卖不出几件,倒是便宜些的银器,销售挺好,足够养活我们这个小院。”周城村手工艺人段树金介绍,以往白绣靠的是本地市场。“女孩出嫁,要有件白绣缝制的服装。如今女孩结婚穿婚纱,白绣自然卖不出几件。”
“现在由卖服装改成了租服装。”段树金说,客人由旅拍公司联系,他们负责提供白绣服装和场地,一件衣服一天租金300元。“一件衣服上万,别说顾客,我自己都觉得贵。以前一件卖一万,一年也不一定能卖出一件;现在租衣服,每个月租金就能破万。”
从卖产品到卖文化,非遗文化的价值得到彰显。而背后的关键,是从卖给大众转变为分众营销,发掘、满足新的社会需求。“好吃好看,不如好玩。”字汝民说,“相关部门的支持能实现非遗的保护,但能赚钱才能让非遗有持续创新发展的动力。”
记者采访中发现,一家茶马古道沿线的茶叶店,曾经只能勉强维持;后来经营围炉煮茶,收取茶位费,反而火了起来。
“要让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产品设计系主任游峭表示,必须因地制宜,让文化产品找到实现市场价值的途径。
“功夫全在细处。”剑川木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段四兴正在给徒弟们传授技艺。立意线描、打坯、修光、装饰……一块栩栩如生的木雕需要匠人无数道工序才能完成。想要掌握浮雕、镂空雕这样的关键技艺,需要耐住性子踏踏实实地学上三年甚至更久。为了传承这门古老的技艺,段四兴开办学校,广收学徒。
如何将好的创意与技艺相结合,让古老的非遗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几乎是大多数传统手艺面临的共同问题。“要发展,缺的不是技艺,而是创意。”在段四兴看来,想要守住和传承技艺,更关键的是创新。通过与云南艺术学院合作,段四兴大胆创新,开发木雕文创产品,并鼓励学生将流行元素与木雕结合。笔筒、茶盒……创意木雕产品的推出,为剑川木雕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剑川从事木雕人员有两万余人,鹤庆银器2020年产值超过31亿元、鹤庆新华村被评为“淘宝村”,巍山县正打造“巍山乡厨”品牌……从几个人的坚守,到多数人的认同。念念不忘,已有回响。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上一篇: 天津博物馆用戏剧方式“打开”国宝
下一篇: 为一棵树,挪一条路——北京守护三千五百年绿色“活化石”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