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原标题:放大甘肃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
季慧琳
甘肃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在全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人文遗产厚重多元,乡村旅游独具风情,自然景观壮美多姿,红色资源不可替代,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是,也存在文旅资源开发质量较低、产品供给不优、产业链条不长、文旅企业不强、市场化运营水平低等突出问题。立足优势,正视不足,我们要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品牌景区、发展乡村旅游服务乡村振兴、用好红色资源培育知名红色旅游目的地、深化文旅融合壮大文旅产业,着眼量质齐升扩大文旅消费等,推动甘肃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集中优势资源,着力打造品牌景区。借鉴贵州、云南等省做法,集中政策、资金、项目,优先开发最具潜力、最易爆发的资源,打造热点旅游线路产品,成功后再开发其他资源,形成打造一个景区景点、带热一个城市、带动一个区域的引爆效果。“十四五”期间,支持甘南冶力关景区、武威铜奔马景区等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工作;将已有大景区打造成为高文化品位、高服务质量、高商业价值的顶级文化旅游景区;将河西走廊景观廊道打造成为世界级丝绸之路旅游目的地;将黄河、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打造成为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美好的新兴文化旅游目的地;将天水、兰州、甘南、张掖、敦煌等打造成为旅游中心城市(聚集区),形成旅游核心品牌和产业带动增长极。树立全域旅游理念,加快主干交通和风景道建设,完善全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个性化服务水平,通过持续增强游客的体验感、满意度和舒适度,真正打响“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文旅品牌。
服务乡村振兴,培育乡村旅游增长极。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下,乡村旅游在全国异军突起。要乘势而上,着力打造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重点乡(镇)、重点县(市),扶持星级民宿、民宿集群、旅游合作社等乡村旅游市场主体,示范村、精品线、聚集区一体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国际范、甘肃味、乡土情”的“西部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集中改造农村旅游基础设施,促进乡村垃圾净化、村容绿化、环境美化。大力振兴乡村文化,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非遗工坊建设质量和效益,尽可能把传统村落、乡土文化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并以引智进村、引客进村、引资进村的有效举措促进农民思想观念转变、农村文明程度提升。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引导康养产业、项目和人才向农村聚集,切实把乡村旅游业打造成为全省农村经济振兴的引擎。
用好红色资源,打开红色旅游新局面。着力打造红色旅游拳头产品,推动红色南梁等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争取国家重大建设项目落地实施;提升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建设品质;统筹红色遗产和乡村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批红色文化特色小镇或名村。探索发展“红色+生态农业、休闲康养、培训研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红色旅游创新融合业态;利用声光电、数字化等手段推进红色场馆、景区改造升级,增强红色旅游的体验性、参与性和互动性;打造红色精品演艺项目,开发有市场吸引力的红色文创产品、红色餐饮、红色商品、红色文化等项目;持续打响“三区三州”红色旅游专列品牌,省内外抱团合作,跨区域推广营销,全面掀起甘肃红色旅游热潮。
深化文旅融合,壮大甘肃文旅产业。创新“文化+旅游”模式,将传统与现代、山水与人文深度融合,推出既有文化气息又为人们所喜爱的文旅融合业态,打造能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多消费的旅游目的地及文化产业园区。引导国家级文化产业园、省级文化产业园(基地)拓展旅游体验功能,增加优质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打造文体商旅综合体。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培育拥有知名品牌、引领行业发展、竞争力强的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军企业。特别要加强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商品的开发,支持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单位跨界融合,将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工艺、传统医药、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开发,研发沉浸式演艺、非遗工坊、文化集市、国风短剧等文化创意产品及旅游商品,打造文旅文创融合业态新谱系,努力实现出圈出彩。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非遗撷英】剪纸,指尖上的诗和远方
下一篇: 兰州水墨丹霞旅游景区大型马文化实景演出《舞马丹霞》正式开演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