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世界儿童文学网
石湾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东南部,是我国陶瓷史上著名的民窑。石湾窑创烧于唐,繁盛于明清,至今仍延续烧造。其产品种类丰富、胎体敦重、釉层厚实、釉彩光润绚丽。明代后因善仿宋代钧窑釉色而名扬天下,被称为“广钧”;因其胎为陶土,又被称为“泥钧”。石湾窑善仿擅创,勇于创新,尤其是明清以后烧制出大量以人物、动物等为造型的艺术雕塑,并以造型多样、人物塑像千姿百态、神形兼备的风格在中国古陶瓷史上独树一帜。
创烧期
石湾窑唐代开始烧造,产品以日用陶器为主,器型主要为碗、盘、盆、罐、魂坛等,胎壁厚重,胎质疏松,烧成火候不高。外壁多施半截釉,胎釉结合不牢,多有剥釉现象。釉色有青釉和酱釉、酱黄釉等。碗、盘、罐类器物外壁多为素面,少量魂罐肩部或器盖上,采用堆塑、捏塑的手法塑出楼宇、人物、龙、莲瓣纹。
发展期
北宋时期,随着广州对外贸易的发达,刺激了石湾陶瓷业的发展。当年石湾窑火兴旺,成为了佛山重要的陶瓷生产和外销基地。
这一时期已经广泛采用长条形斜坡式龙窑烧制陶瓷,一般采用正烧和叠烧两种方式,这种窑炉比唐代的馒头窑烧制的产品合格率高,质量也有很大的进步。
北宋时期的陶瓷产品种类较唐代更为丰富,主要有日用陶瓷、丧葬用陶瓷及宗教祭祀用陶瓷,型制规整,器表平滑,底足平稳。釉色也比前代多,以青黄釉、酱黄釉居多,青釉、黑釉、酱釉次之,白釉最少。施釉方法与工艺均较以前有进步,不仅将釉色施于器物的外表,还利用荡釉法将釉色施于瓷器的内壁。器表装饰工艺也十分丰富,有刻花、划花、戳印花、贴塑、彩绘等。
南宋至元,中原有十多个姓氏因避乱迁居石湾,其中有不少是各地名窑工匠。这些南迁移民世代经营陶瓷业,不仅把先进的陶瓷技术带到石湾,而且还与石湾原有的技艺和制陶经济融合互补。
器物有碗、高足杯、双耳瓶、三足炉、盏杯、灯盏等,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釉色以黑釉为主,酱黄釉、酱黑釉、青釉次之。
繁荣期
明代,朝廷恢复了广州对外贸易中心的地位。佛山作为当时新兴工商业城镇,手工业、商业十分繁荣,是全国“四大名镇”之首,这些都促进了石湾窑的发展。
明正德年间建成的“南风灶”(因灶口向南而得名),把原来设在两旁的火眼由两排增至五排,将火眼改在窑顶并增设3个,每个火焰的距离缩小为30厘米左右,使窑内各个不同的部位都能加进燃料,克服了过去火候不均的缺点,同时也加长窑的长度,使窑容量增加的同时又提高了陶瓷质量。
石湾窑工们为了满足社会各阶层人士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陈设器皿、文房用具、祭器、仙佛道人物等品种。这类陶器讲究造型规整多样、釉色多彩缤纷、打破了石湾传统生产日用陶器的格局,从而形成了石湾窑生产的一个全新门类,即艺术陶塑。
釉色方面,打破了以往青釉、黑釉、酱黄釉等简单釉色,调配出青、红、白、黄、黑等多种色釉系列。为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石湾窑还开始仿制中原名窑产品,尤其善仿宋代河南钧窑陶瓷,既仿造型又仿釉色,被誉为“广钧”。窑工们还以此为基础,衍生烧出了翠毛釉、雨洒蓝、钧红、紫变釉等多种以仿钧釉为基调的窑变釉色,确立了石湾窑釉色的基调。
清代,随着广州对外贸易新发展,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艺术陶塑与日用陶器比肩发展,出现了专门生产艺术陶塑的白釉行、花盆行、古玩行等。涌现出一批批能工巧匠,他们挖掘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题材,进一步丰富和扩大了艺术创作领域。
这一时期题材十分丰富,有仙佛道人物、市井人物、鸟兽鱼虫、瓜果器皿、仿古供器与仿历代名窑产品等,尤其是人物塑像手法精练,造型丰富,神态生动,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欣赏价值,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石湾公仔”。
釉色越发丰富,有专业的陶釉行,传统的单色釉和仿钧窑变釉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历代名窑釉色均能仿制。
持续期
民初,由于洋货冲击,石湾陶瓷业遭受严重打击。为了挽救民族工业,一些新型陶瓷企业先后成立,他们利用人才、技术、资金优势,在制陶工艺和烧窑技术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一些名师走出石湾,前往景德镇、澳门等地学习交流,并积极学习西方雕塑手法,把中外先进的雕塑造型手段运用到陶塑创作中,使石湾人物塑像艺术水平达到新高度。
抗战期间,国家内忧外患,不少名师通过作品 来寄托家国情怀,这些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了高度统一,成为海内外人士争相收藏的珍品。
1938年日寇入侵佛山,石湾窑的生产遭受重创。1945年,石湾全行业仅剩龙窑17座,生产濒临崩溃边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恢复国民经济的政策和法令。政府对民间艺术实行“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使不少石湾陶瓷艺人重新归队,石湾陶瓷生产也逐渐恢复。如今,石湾发展兴盛,名师汇集,成为了中国陶瓷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石湾窑真品特征
(一)造型
石湾陶塑用土是以东莞向泥加石湾本地砂混合而成的。可塑性强且耐火度高。故人物造型、衣摺较景德镇及德化的瓷塑更显飘逸。且瓷土特性多使其借助模具表达。唯石湾陶塑可以全手工捏造,所谓“原作”。
(二)表情
由于瓷土受限于本身的可塑性,表情往往庄严、细腻,然论及表情之多样性,当以石湾为首屈一指了。面部表情刻划乃石湾陶塑技师的拿手好戏。工具是木批,每一批下去,都留下力量的痕迹,有如油画笔触一般的质感,绝不拖泥带水。这种与瓷土造像,用水笔将线条拖滑修饰不同。
(三)釉色
石湾釉色以善仿著称。遍仿宋代五大名窑。其它还包括仿唐三彩、仿龙泉窑、仿磁州窑、仿建窑等等,其中又以仿钧窑见长。故有“广钧”一说。然而在钧窑的基础上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所谓“钧窑以胜紫,广窑以胜蓝”。另如《广东通志》记载:“石湾‘百圾碎’在江西窑之上”。
石湾窑用釉料,一般分植物灰釉及宝石釉两种。植物灰(稻草灰、桑枝灰、杂柴灰、松紫灰、谷壳灰等)加入玻璃粉即为玻璃釉。玉石或玛瑙、五金、石灰、蚬壳等研磨后混合矿物颜料的称宝石釉。
石湾人物陶塑还有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很多早期的陶塑人物作品都是全身盖釉的,但却掩盖了釉下的表情及肌肉线条。后来,陶工们逐渐把面部及四肢等皮肤的部分裸露出来。让陶土的温和与釉面的坚实形成一种强烈地对比。从而使作品更能体现出温情和人性。
上一篇: 祁连山脉走向(祁连山脉是什么走向)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