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世界儿童文学网
伊洛瓦底江发源于中国察隅县,流经缅甸南北,是亚洲中南半岛大河之一,也是缅甸境内第一大河。中国古称“大金沙江”“丽水”,为滇缅贸易交通枢纽之一。
其河源有东西两支,东源叫恩梅开江,发源于中国境内察隅县境伯舒拉山南麓(中国云南境内称之为独龙江),西源迈立开江发源于缅甸北部山区。
独龙江东南流经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境,然后折转西南,进入缅甸,过贾冈南流,称恩梅开江,两江在密支那城以北约50公里处的圭道会合后始称伊洛瓦底江。
整个流域受西部山地和掸邦高原的夹束,呈南北长条状,河口段为扇形三角洲(3万平方公里)。
缅甸第一大河,纵贯缅甸中部,绝大部分流域位于缅甸境内,全长约2,170公里(1,350哩)。流域总面积约411,000平方公里(158,700平方米)。伊洛瓦底江年均径流量约4860亿立方米。
河谷成为缅甸历史、文化与经济的中心地带。
伊洛瓦底江是缅甸内河运输的大动脉,自密支那以下1,730公里间皆可通航。河谷平原为缅甸最重要的农业区,中游地区有油田,下游三角洲中盛产稻谷。干流沿岸主要城市密集。
汉代时云南可走水路沿伊洛瓦底江顺流而下,出孟加拉湾航行到印度。
与印度洋航道连接起来。《魏略·西戎传》记载,大秦国水道通益州永昌郡,当由缅甸海岸登陆而达永昌。《厄立特里业海航行记》关于印度东海岸以东地方的描述也可以印证这条路线。英国历史学家哈威在《缅甸史》中说,前2世纪以来,中国以缅甸为商业通道,“循伊洛瓦底江为一道、循萨尔温江为一道,尚有一道循弥诺江(chindwinr,今亲敦江)经曼尼普尔(Mannipur)乘马需三月乃至阿富汗。
商人在其地以中国丝绸等名产,换取缅甸的宝石、翡翠、木棉;印度的犀角、象牙和欧洲的黄金等珍品”。
生活在伊洛瓦底江两岸的民族在文化上是多样的。
上游以克钦人(Kachin)为主,他们在农业上实行轮作。在河谷地带,以缅甸人为主,他们在中央干旱带种植小麦、棉花和油籽,在雨量较为丰沛的南部及三角洲地区种植水稻和黄麻。
还是在南部,特别是在三角洲本身,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克伦人和一些印度人可见于缅甸人为主的社会中。此外,少数生活在城市和乡村的华人散布在整个流域。
伊洛瓦底江中游谷地,是缅甸历史最悠久的地区。
该地区面积仅占全国1/8,而人口却占全国30%,该地区历史悠久,向为缅甸经济活动的中心。这里,平原宽阔,在伊洛瓦底江与最大支流亲敦江汇合处,平原最宽可达160公里。中游地区地势平坦,河流流速缓慢,在河床上形成众多的汊流、曲流,河中沙洲也特别发育。
蒲甘是举世闻名的“万塔之城”,它就像晶莹夺目的宝石,点缀在伊洛瓦底江中游东岸绿色地毯上,闪烁着缅甸古老而灿烂的文化光芒。
缅甸人曾经说过:“没有到过蒲甘,就等于没有到过缅甸。”蒲甘是东方文化宝库之一,是蒲甘王朝的首都。蒲甘王朝时,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创立了缅文,使手工业和文化发展起来。当小乘佛教传入,兴建佛教寺塔之风盛极一时。在短短的两三百年间,一座方圆几十公里的蒲甘,处处寺塔簇拥。据说,最盛时期佛塔共有444万多座,因此号称“400万宝塔城”。随着政治中心的南迁、年久失修等原因,现存佛塔不过5000座。其中,以达比纽塔最为壮观,它高达200多米,登上塔顶蒲甘尽收眼底。
蒲甘的佛塔,几乎集缅甸一切建筑艺术形式之大成。
有的金光闪闪,有的洁白素雅,有的红里透蓝,颜色各异,大小不等,重楼复阁,巍峨壮丽;塔顶有圆有尖,有的既圆而尖,呈金钟形、覆钵形,气势雄伟。伴以高悬塔周的众多银铃,微风吹过铃声丁咚。佛塔内的浮雕,技艺精巧,构图朴素,栩栩如生。
伊洛瓦底江从第悦茂以下为下游。第悦茂至苗旺的沙岩地区,河宽度锐减,河流由于受阿拉干山脉与勃固山脉的紧束,水流湍急,平原窄小阶地发育,景色颇似上游的峡谷。
苗旺以南48公里的娘交附近,伊洛瓦底江开始分流,散作伞形分成多条支流流入安达曼海,形成河道交织如网的著名伊洛瓦底江三角洲。
三角洲,西从勃生河口东至仰光河口,宽约242公里,南北长约90公里,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三角洲地区除一些高地外,为现代冲积平原。地势低下平坦,一般与海潮线相等,部分则在海潮线之下。由于每年有约3亿吨的泥沙倾泻海内,所以三角洲向外伸延的速度是惊人的,据测量,平均每年向海洋扩展66米左右。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