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世界儿童文学网

邵原镇属于河南省济源市,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部山区,东与王屋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毗邻,西与山西省垣曲县接壤,南傍黄河小浪底水库与洛阳新安隔河相望,北依华北仅有的原始森林与山西阳城山脉相连,自古以来是辐射晋东南、豫西北四县八乡的经济文化中心,被省政府授予“中州名镇”,素有“河南西大门”之称。

邵原镇属于哪个县(邵原镇属于哪个县或区)

地名由来

邵原镇因曾为召公采邑,古时“召”通“邵”,又因此地“隆而平”为原,故称邵原。

位置境域

邵原镇地处济源市西北部,东与王屋镇毗邻,南傍黄河小浪底水库与洛阳市新安县隔河相望,西和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接壤,北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为邻,镇人民政府距济源市区60千米,总面积33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邵原镇地处太行山山系西南端,地势为四周高、中间低,呈盆地状,西南为丘陵地带,中部为小盆地,西北部为河道平原,主要山峰有鳌背山、黑龙山,境内最高峰鳌背山位于镇区北,海拔1929.6米,最低点位于南部小浪底库区,海拔527.7米。

气候特征

邵原镇境内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年降雨量较少,大陆性强,多年平均气温13.7℃,1月平均气温-12℃,极端最低气温-15℃(2009年1月17日);7月平均气温28.4℃,极端最高气温40.1℃(2007年5月27日),最低月均气温-1.8℃(1969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27.8℃(1966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27.6℃,最大日较差14.3℃(1987年6月17日)生长期年平均267天,无霜期年平均223天,最长达242天,最短为215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158.9小时,年总辐射10550.8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283天(一般为11月15日至次年2月20日),年平均降水量604.5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66天,最多达76天(2007年),最少为51天(2008年),极端年最大雨量909.7毫米(2011年),极端年最少雨量467.8毫米(2007年),降雨集中在每年7—9月,8月最多。

水文

邵原镇境内河道属于黄河流域,主要河道有一级河东阳河,总长25千米,从二里腰村至院科村流经境内黄背角、黄楝树、双房、花园、神沟、东阳、郝坡、河西8个村,流域面积121.4平方千米,年均流量0.5立方米/秒。

旅游

邵原镇境内有3万亩原始森林,生态旅游区小沟背、水上景观唐山湖、滴水涯瀑布、神沟红叶自然山水景观;有红色旅游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王屋县、陈谢大军渡河遗址;有秦家大院地主庄园、女娲庙、石佛寺、亿年石硅化木石等景观。

邵原镇属于哪个县(邵原镇属于哪个县或区)

济源地名志—邵原镇

中 国 女 娲 神 话 之 乡

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部山区,

东与王屋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毗邻,

西与山西省垣曲县接壤,

南傍黄河小浪底水库与洛阳新安隔河相望,

北依华北仅有的原始森林与山西阳城山脉相连,

自古以来是辐射晋东南、豫西北四县八乡的经济文化中心,

被省政府授予" 中 州 名 镇",

素有"河 南 西 大 门"之称。

旅游推荐:

原始深林、小沟背

邵原镇

各村落地名志

邵 原:因系周“召公采邑”,且地处山间盆地,从召公采邑得名。春秋名郫邵,汉为邵亭,619——621年为邵原县治,明设巡检司镇守,改为镇。1943年至1947年为王屋县治所。遗迹有召公祠;

北 寨:相传元朝村民修寨自卫,因处邵原镇北,故名,有晋豫边游击干部训练班和中共晋豫边特委旧址;

崔家庄:据传明时大旱,地绝收,村民大都饿死,幸存崔、杨二老人,夫妻而居,死后合葬,人称崔杨坟,发展成村即名崔杨庄,后演为今名;

白坡崖:据传明末,冯姓迁此定居,因处白色风化石坡上,东依石崖,故名。辖黑龙沟,村西有一黑龙潭,因处山沟中,故名;

卫 凹:据传清末卫姓迁此,因处山凹中,故名。辖柿树木村,因柿树多,地势平坦得名,简称柿坪;辖小寨沟,相传樊梨花曾在此扎寨,地处沟中,故名;

洪村:相传古时村西有两棵大柏树,有人砍了一斧,树整整流了三天血。发展成村,人们便以血红色的谐音得名洪村,俗称大洪村。辖王坑以王姓住在山凹得名;辖马坡,据传古时南蛮子到此盗宝,有匹金马驹从村南半里处的红沙坡内窜出,被盗走,村以此得名;

张凹:因张姓和地处山凹得名。辖南岭后因处邵原南边一道岭北得名,村中张姓从东关迁来;

李凹:相传明初李姓自阳城李圪塔迁此,地处山凹得名。辖红土腰,因处红土岭半坡得名;

刘寨:刘姓于万历间从山西迁此定居,取名刘庄。后刘家富裕,在村周修建土寨,更名。辖南翟庄;

牛庄:以姓得名,牛姓自西石露头迁来。辖张庄,宋姓由承留韩村迁来;

葛山:明初葛姓自洪洞迁此,依山而居得名。村中卢姓从关阳迁来。辖韩岭;辖银洞腰,村南夹沟地古有采银洞,地处山腰,得名;

王岭:村以岭名,王姓从逢石迁来,安姓从沁阳迁来。辖燕沟,以沟名村,李姓从大峪方山迁来;辖八家咀,因处山咀上,原住八家故名;

碌碡:辖半个碌碡,据传古时村中一宝碌碡,碾麦流麦,碾谷流谷,后南蛮子趁主人不在将其打烂两半,盗宝而逃,村以此名。卢姓从关阳迁来。辖乔相,卢姓亦从关阳迁来;辖蒿地谷沱,古时人烟稀少,黄蒿盛长,因有水谷沱,故名,别称花地谷沱;

田谷沱:因古有谷沱和田氏定居得名,翟姓由邵原迁来。辖前窑,处于田谷沱村南多窑洞得名;

坟凹:据传村始于明代,地处山凹,坟墓围绕,村王姓从逢石迁来。辖当中庄,地处坟凹辖区当中,曾名东张庄,张姓由堽头迁来;

柴家庄:原名丁庄,后柴姓自毛田迁来,丁姓人绝,更名。辖当中,地处柴家庄与宋家岭中间,宋姓由承留韩村迁来;辖宋家岭,村以岭名,宋姓亦自韩村迁来;

刘沟:以刘姓和地形得名,原名刘家沟,孔姓从承留孔庄迁来。辖颜沟,多颜姓,明初由洪洞迁入;辖油房凹,因古时开油坊得名,王姓从南姚迁来;

长院:村有一道很长的土崖原名长崖,演为今名,多席姓,从卫凹迁来。辖当腰,地处阳安庙与乔相庙之间的山腰上,李姓从李凹迁来,孔姓从刘沟迁来;辖北宋家岭,地处宋家岭东北麓,多宋姓,自承留韩村迁入;

阳安:据传唐时杨姓先居此,有一小庵,人称杨庵,后毁于洪水,重建时以谐音得名,多卢姓,从乔相迁来。辖碓臼沟,所处山沟形似碓臼,亦名三里坪,多李姓,自史家腰迁来;辖蝎圪塔,地处山圪塔上,多李姓,自王屋上关迁来;

山院:明初,颜姓从洪洞迁此,因三面环山,得名山颜,谐为今名。辖窑圪塔,多赵姓,从赵圪塔迁入;辖后坡,地处山院村北山坡,多丁姓,自逢石迁来;

赵圪塔:1877年赵姓自新安塔地迁此定居,因地处山圪塔上,故名。辖北沟,多晋姓,从大交迁来;

高沟:地处沟中,高姓先居,从蒿地谷沱迁来。辖南凹,处高沟村南山凹中,多薛姓,由下冶薛庄迁来;

金沟:据传唐时有两只金鸽落在此地,变成并排两道金沟,村处两沟间,曾名井沟,多陈姓,由新安印头迁来。辖南坪,处金沟村南,地势平坦,多赵姓,从南窑迁来;

大交:据传,商朝初,汤王与其妻黛眉奶奶发生冲突,黛眉奶奶负气出走,前去修仙。其子五龙在后追赶,路过此地曾大叫三声,初名大叫,谐为今名,俗称后庄,多晋姓,明初由洪洞迁来。辖前村,因处大交村南故名,多晋姓;辖西坡,地处大交西南坡上,多倪姓,从孟县迁来;辖老玉凹,因地处山势像鱼,以鱼谐音得名,多晋姓;

南山:村以山名,多马姓,从毛田迁来。辖前大山,地处大山南麓,多马姓;

小沟:据传,商朝初,汤王与其妻黛眉奶奶发生冲突,黛眉奶奶负气出走,前去修仙。其子五龙在后追赶,路过此地望见其母,大叫几声,因这里为小山沟,故得名小叫沟,后谐为小交沟,又简为今名,村南有黄河渡口。辖马坪,古时为养马地,地势平坦,俗称下马坪;

唐山:原名梁山,1877年因唐姓居多更名,多赵姓,从新安塔地迁来。辖马坪,古为养马地,俗称上马坪;辖前岭,地处唐山南面岭上;

南窑:1877年,赵姓从新安塔地迁此住在一孔烂窑里,初名烂窑,后谐为今名。辖姜树下,村北高处有棵大姜树;辖东坡,地处南窑村东坡上;

毛田:因系周毛公采邑,故名,俗称下村,古迹有毛公坟、佛爷庙和马家祠。辖园沟,地处略呈圆形的沟中,俗称院沟,多柴姓,从新安盐苍迁来;辖上沟,地处毛田村北沟中。

红院:据传该村始于明朝,因曾落过一群红雁得名红雁,谐为今名,多宋姓,从余家岭迁来。辖连坡,四周山坡,坡坡相连,多李姓,自大峪方山迁来;辖苏河,因苏姓临河居住得名,多赵姓,由新安石井乡塔地迁来;

花园:据传明朝北椿树坡下一牛姓大户,雇曹姓长工,因“牛得草而大发”,造了一个花园。因村在花园南头得名花园头,亦名花园沟,后简之,多曹姓;

小沟背:村以地势得名,郭、高二姓从黄楝树迁来。辖南沟,地处小沟背村南山沟中,多杨姓,从白坡崖迁来;

黄背角:因盛长黄背草,地处山坳一角故名,多郭姓,从阳城列山迁来,王屋县委、王屋抗日民主政府皆在此建立。辖前坡,地处黄背角南山坡上,多侯姓;

二里腰:地处黑龙山腰,距东阳河二里,皆李姓,自阳城李圪塔迁来。辖李圪塔;辖白龙池,村有白龙池,以池名村;

黄楝树:据传古时村中有棵大柳树,树干中空,长出一颗黄楝树,多付姓,自夫人头迁来,1938年4月28日,晋豫边游击队在此成立。辖玉皇庙,以庙得名,多翟姓,自邵原迁来;辖铜炉,据传古时曾建炉炼铜;辖后狐窝,古时狐狸多,多李姓,由邵原迁来;辖四道河,因黄楝树至此有四道河湾故名;

郝坡:元朝时郝姓先居,靠山建村,多秦姓,明初自洪洞迁来。辖白坡,据传古时该村曾出一白阁老,多侯姓,自下冶三教迁来;

神沟:辖神沟口,因处于神沟南口得名,多王姓;辖半沟,处神沟中部,俗称小东庄,多侯姓,来自下冶三教;辖田岭,古时这里有一田姓富户,人称“田一岭”,多侯姓,来自三教;

东阳:西临东阳河,村以河名,多侯姓,明初自洪洞迁来,古迹有玉帝庙、石佛寺;

杏树凹:以地形和杏树得名,多董姓,从沁阳迁来。辖房崖,据传,古时一富户就山崖:开了一个方院,盖房四座,俗称方院;辖白龙沟,以庙得名,多张姓,迁自王屋上关;辖张半沟,据传古时一大户名张文经,其土地占一沟之半,人称张半沟,村以此名;

双房:据传古时村旁有并排两个坟墓,人称双坟,后演为今,多杨姓,迁自黄背角。辖石灰沟,村以沟名,多翟姓,迁自邵原;

院科:据传,明初,郭姓自洪洞迁此,因村北山沟口人称寺院口,得名院郭,后演为今名。辖东阳店,西临东阳河,古时左姓自王屋左庄迁此开店,以河得名;

河西:地处东阳河西岸,故名,多秦姓,迁自阳城。辖马庄,多马姓,迁自毛田;

段凹:地处山凹,段姓先居。多王姓,迁自洪洞。辖谭院,亦称后谭院、后庄;辖南坡,地处段凹村南坡上,多张姓,迁自新安;

后王庄:明初王姓自洪洞迁此,取名王庄,后发展为二村,该村位于北。辖柳树沟;

茶坊:古代这里是通往山西的要道,道光时,一张姓老妪为方便行人在此开店卖茶水,后人为纪念她 ,在此建庙曰:“茶庵”。发展成村后,演为今名,多刘姓,迁自垣曲蒲掌。辖阳山,村以山名;辖黄楝庄,因古时村有大黄楝树得名,俗称前黄楝庄,多闫姓,迁自垣曲窑头;辖下湫泊,据传古时村内有两棵大楸树、大柏树,并建有庙宇,成村后便以谐音名村。多李姓,迁自垣曲蒲掌西阳村;

刘下沟:村以沟名,俗称后沟。辖王花庄。据传古时此地有只猛虎经常出没,常与牛斗殴,后被猎人打死,将虎皮晒于石头上,牛以为活虎,奋力朝虎皮抵去,击石毙命。因虎为兽中之王,虎皮为花色,以此得村名;

北李凹:地处山凹,以姓得名;

前王庄:据传,明时这里有王、杜、刘三大寨,后三寨连在一起,因王姓居多取名王庄,后发展成两个村,该村位于南部,故名。辖翟庄;

杠圪塔:位于杠圪塔峰东麓,多李姓,1894年迁自西留养。辖高门楼,据传因古时尚家门楼高大得名,多尚姓,明时迁自垣曲蒲掌西阳村;辖下枣圪塔,以处枣圪塔山南麓得名,多卢姓,迁自关阳;

史家腰:据传,元末史姓迁此打窑定居,取名史家窑,后更名,俗称沙窑,多李姓,迁自留养;

七沟河:辖崔家庄,从邵原北崔家庄迁来;辖张家庄,多张姓;辖土花庄,古时桐树多取名桐花庄,后谐为今名,多杨姓,迁自邵原;

称弯:村东有一段弯路,形似秤钩,古名称圪斗弯,后简之,多许姓,迁自蒲掌西阳;

李家庄:,多李姓,1877年迁自垣曲蒲掌。辖庙西坑,村东有一古庙,地势低凹,多李姓,迁自垣曲蒲掌;左庄,多左姓;

刘腰:因刘姓居住在山腰得名,多刘姓,迁自刘寨。辖坡头,以地形名,多李姓,迁自垣曲蒲掌西阳村。




上一篇海相沉积是什么意思(陆相沉积与海相沉积的区别)

下一篇伯明翰是哪个国家(伯明翰在哪里)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