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世界儿童文学网
印楝树在中国叫印楝,是楝科印楝属植物,一般树高12-20米,少有25米,个别35-40米。通常分枝少,分枝角度大,树冠宽大,圆形,冠幅一般15-20米。1回奇数羽状复叶,复叶长度20-30厘米,有的长达40厘米;小叶对数,少的两对。圆锥花序,长20-25厘米,有2-3次分枝;每个花序有花蕾100-200个。果为核果,表面光滑;嫩果似橄榄形,成熟果近短椭圆形至近长圆形。
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热带地区,中国广东、海南、四川和云南均有引种栽培。是一种喜高温、耐干旱、喜阳光充足、耐土壤贫瘠且生长迅速的热带或亚热带乔木树种。
树形高大优美,生长迅速,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干旱地区树种。已在70多个国家有分布或种植,是热带树种中最有价值的多用途树种之一。从印度楝种子中提取的印楝素,可用来生产全天然、无公害的广谱性生物农药,广泛用于防治粮食、蔬菜、森林、经济作物等的害虫,对200余种害虫有明显的驱避和杀虫效果,且对温血动物无毒,使用后无残留,对环境无污染,防治对象不易产生抗药性。印楝种子中印楝素的含量达0.3-0.6%,是所发现的制造高效生物农药的最佳植物种类。
楝树与苦楝树指的是同一种植物。它属于楝科楝属的落叶乔木,高在10米左右。叶片为卵形,顶生的稍微大些。开花时为圆锥花序,多是在春季4-5月之间开花。果实为核果,呈球形后至椭圆形。原产地在我国黄河以南的各个省区,现已经被广泛栽培。它不仅是材用植物,还是药用植物。
生长环境
印楝是典型的热带树种,适生区在海拔1500米以下,年均温度21-23℃,年降水量400-1500毫米。极度耐旱,能忍耐长达7-8月的连续干旱,对土壤要求不严格,耐瘠薄,土壤pH为5.9-10,不耐霜冻、盐碱和水淹。中国云南省的红河河谷、金沙江河谷、怒江河谷、南定河河谷和瑞丽江河谷,四川的金沙江河谷和攀西地区,海南省和广东省的雷州半岛均为印楝的适生地区。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热带地区,印楝的原产地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原产缅甸伊洛瓦底江中游干旱地区,也有人认为印楝原产印度北部北方邦的斯瓦里克丘陵和南部卡拉卡塔邦及邻近地区的德干丘陵地。记载印楝和开发印楝最早的是印度,说印楝原产印度和缅甸的人较多,有的文献称印楝原产南亚和东南亚,究竟那种说法合理有待考证。
现存世界各地的印楝树,绝大部分为人工种植,就是在印度和缅甸也是如此。据记载,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很多国家有印楝,集中在热带和靠近热带及温度较高的亚热带地区。
印楝在中国栽培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迄今已在海南省、四川省和云南省大面积引种并获得成功。1983年首先由中国华南农业大学昆虫毒理实验室杀虫植物标本园从国外引入印楝并试种成功;1998年赵善欢等人于1986年从非洲多哥获得种子,在广东省的徐闻县和海南省的万宁县引种成功。
主要价值
经济
木材:印楝木材坚硬,不易腐烂,味芳香,抗白蚁和其他蛀虫。边材浅灰白色,心材红色至红棕色。质地与桃花心木、柚木相似,但光泽稍差。可直接作木材使用,也可用于制胶合板。
化工:印楝油可用于制蜡、肥皂、化妆品、牙膏和药品。其精油可供照明和制作燃料油、车轮润滑剂,叶可作防腐剂,果肉也可供工业发酵用。
农药:研究结果表明,已从印楝植物体内分离出280多种有机化合物,其中最重要的一类为类柠檬素化合物,大部分对昆虫具活性,以印楝素最为有效。据测定,印楝种子、树皮、树叶中印楝素含量高达0.66-3.3%。印楝提取物对直翅目、鞘翅目、同翅目、鳞翅目等8目20余种农业、卫生和仓储害虫具有抑制生长发育、拒食、驱避、毒杀等作用。
药用
种子和叶具有杀菌、抗皮炎、牙周炎、牙龈炎和其他炎症以及强心、利尿和抗结核病等作用,也可用于制造避孕、治癌、驱虫药物等;根和皮可治疗疟疾、糖尿病、胃病、溃疡等病;花可健胃驱虫,治疗眼病、心绞痛、消化不良等症;印楝的衍生物还具有抗疟疾、抗结核、抗过滤性病原体、抗真菌、抗炎症、抗酵素等药物,能够治疗狂犬病和心脏病。
生态
印楝由于具有耐干旱特性和印楝素的杀虫功能,因此引种栽培印楝,对解决荒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和化学农药污染等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印楝是经济与生态良好结合的树种,是解决干热地区宜林荒山荒坡绿化问题的最佳树种之一。
下一篇: 浔江在哪里(浔江的源头是哪里)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