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世界儿童文学网
集体农庄是苏联农民为共同经营农业生产而组织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组织。集体农庄是斯大林提出的,1929年下半年,苏联开始全盘集体化,大量建立农业公社,强制实行大部分生产资料公有化。1930年,联共 (布) 中央确定集体农庄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农业劳动组合,即土地国有,由劳动组合永久使用,其他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集体所有;组合农户共同劳动,收入在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按参加劳动的数量分配,组合农户可以保留小农具和一定数量的家畜家禽、经营规定的宅旁田地和家庭副业作为辅助收入。
前苏联建立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和集体劳动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农业企业。在苏维埃政权初期,苏联农村曾经出现过农业公社、共耕社、农业劳动组合等多种形式的集体农业(见苏联农业集体化)。30年代初苏联开展全盘集体化运动时,确定农业劳动组合为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此后,通常就把农业劳动组合称为集体农庄。在集体农庄中,基本生产资料如大型农具、役畜、畜群、经营用建筑物等等,属于集体所有;庄员进行集体劳动;农庄的收入在扣除补偿生产资料消耗、提取公有基金以后,按庄员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给个人消费。同时允许庄员保留一定数量的宅旁园地和小农具,自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和家禽,经营家庭副业。
集体农庄,是顺应时代的恰逢其会,还是倒退?
随着农业从业人口的减少和对农业致富的期望加大,在农村,许多农业生产模式开始涌现,近几年,集体农庄这一曾经消失了的生产模式,也在新形势下,开始展露生机。
集体农庄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村庄或许多村庄或一群人,大家步调一致,聚集在一起从事农业生产活动,风险同担成果共享,处事同商量共决策,共同经营自己的农业大家园,是集体经济的典型代表。
集体农庄,最早是苏联农民为共同经营农业生产而组织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组织,因为各种原因,在迅速辉煌后又迅速被国有农业经济所取代。
在当前,因为两个原因:一是土地劳动力老化,下地干活的人大多都是50、60、70岁的老人,再过十年,很多人是真的干不动农活了;二是大量农业劳动力流失,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年轻人去城市发展,不再愿意与父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了。
所以,随着农村不断萎缩,取而代之的是必然是村落合并,然后土地集中管理,走上机械化之路,以此弥补劳动力的不足。从这点上看来,集体农庄目前看来确实会是一个趋势。
然而,集体农庄与当前另一个在广阔农村大地上弄潮的生产模式:农业专业合作社相比,有很多劣势会影响集体农庄的发展。
首先是组成集体农庄的成员基本上是固定区域内的所有农民,大家各有各的诉求,在当前的环境下,很难齐心协力。这与合作社是由志同道合的一些人组成,是截然不同的。
农业,一直都是非常辛苦,却又非常容易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导致收入极低的一个产业,如果庄农们大多都愿意过清贫或赤贫的生活,辛苦干活每天仅领些米面,一个月偶尔吃一两次肉,收入归那管理的几个人支配,像华西和南街那样,那还好办。如果市场经济,大家都想挣钱,都想着先要富裕了自己的口袋,没有了奉献精神,这集体真的很难公平维持。
事情往往不患寡而患不均,在一个农庄里,有些活会辛苦很多,而另一些活会非常轻松,劳动分工的不同,往往导致消极怠工,计工分时代出现的种种弊端,将会重新出现。
其次,以地域为基本条件组合而成的集体农庄,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劳动力老年化和人员不足这些问题。
虽然集体农庄是一种企业模式,但是受农业企业本身的限制,在吸引年轻人就业方面,先天存在不足。
同时,一个强有力而能力出众又清廉奉公的领头人,在一个狭小的群体里自然诞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偏偏,没有这样的领头人带领大家,集体农庄的路绝对会走偏走窄甚至是走不通。
再次,集体农庄能够获得的资金渠道依然不足。小额的农业扶持资金容易获得,但在农业大生产的当下,机械化农具和先进生产设备投入所需要的资金,这些小额扶持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要靠农庄成员自筹,这很难很难,在农村生活过的就知道,非常难。
没有充足资金的支持,集体农庄,只会成为村、社的代名词,换汤不换药。
所以说,即使在当前农业土地集中已经相对容易很多了的情况下,集体农庄想要发展起来,恐怕仍然不那么容易。
相比较而言,我更看好农业专业合作社这种发展模式。
上一篇: 海峡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海峡)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