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世界儿童文学网
37年前的今天,即1980年12月20日,湖南人工繁殖娃娃鱼成功。那么,娃娃鱼是一种什么动物呢?
娃娃鱼虽然称为鱼,其实它并不是鱼,而是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两栖动物,与青蛙和蟾蜍同属一个大家庭,学名叫大鲵或鲵鱼,娃娃鱼是它的俗称。它的身体呈棕褐色,皮肤滑润无鱗,长着四只不大的脚;头扁圆而宽,口很大,有许多细齿排列在上下颚上;眼睛很小,位于头部背方;还有一条左右侧扁的大尾巴,看上去有点像墙上爬着的壁虎,只是身体要大得多,一般身长1米左右,重5〜6千克,最长的可达1.8米以上,是世界上现存的有尾两栖类中体型最大的一种。
大鲵的分布较广,在我国湖南、湖北、贵州、广西(北部)、四川、河北、陕西和山西等省(自治区)都可以找到。它主要生活在山区水流清澈湍急、水温较低的溪流中,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夏末产卵,每次产500粒左右,2〜4星期以后就能孵化成幼体。它的食物包括鱼、虾、蛙、蝌蚪和蚯蚓等,常在夜间活动,利用尾巴和躯干的不停摆动进行游泳。游泳的时候,四条腿紧贴在身体两侧,以减轻前进的阻力;在水底活动时,腹部贴在地面上,以后腿推动身体前行,前腿用于变换行动的方向。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天津、上海、钱塘江、厦门和广州等地也曾发现过大鲵,但有人分析认为可能是由内地运输时逃逸出来的。1961年和1962年上半年,在北京也曾陆续捕到过这种动物,第一次捕到的是不到2千克重的幼体,第二次捕到的是一条1米长、6千克多重的成体,经过解剖,发现生殖腺已经开始有些膨大。捕鱼人说,在捕到的当时,拉网感到很吃力,两个人拉网上岸以后,这条黑油油的“大怪物”在网内不断地挣扎,它的叫声好像婴儿轻声的啼哭一般。这一发现说明,大鲵不仅栖息在山溪中,也可以在北京地区的河流中生活和繁殖,这就扩大了它的分布范围。
2021年9月9日,九江市共青城市公安局森林分局民警与市民尹先生共同救助了困在低水洼处的一条“怪鱼”。该鱼长近60厘米,四肢为前四后五趾,尾部为左右侧扁,背部呈黑棕色,腹部有浅灰色不规则斑点,经仔细辨认,正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即俗称的娃娃鱼。
娃娃鱼不是鱼
中国大鲵俗称“娃娃鱼”,因为它的外貌好似一个虎头虎脑的黑胖娃娃,叫声又与婴儿的啼哭声极为相似。
对中国大鲵的最早文字记录见于《山海经·北山经》中的一段:“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䱱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其中“人鱼”、“䱱(tí)鱼”指的都是大鲵。
其实大鲵不是鱼类,是世界现存两栖类中体型最大的物种,一般生长至40厘米时便可达性成熟,其体型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大,体长可达2米。
大鲵头部扁宽,四肢短小粗壮;口中长满细密的牙齿,主要捕食对象是软体动物、甲壳类、鱼类及蛙类等;其体色多呈黑褐色、黄褐色,常伴有黑色或红褐色斑,与环境中鹅卵石的质地、颜色颇为相似,是极佳的隐蔽色。
大鲵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黄河及珠江流域的18个省份。自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栖息地连续破坏,以及人为过度捕捉,大鲵的野生资源迅速减少目前野外种群罕见。
第一个野生娃娃鱼自然保护区
大鲵的人工繁殖与养殖是世界性难题。为保护珍贵的娃娃鱼,20世纪70年代,作为我国娃娃鱼主要原产地之一的宜春靖安县就发布了我国第一个保护娃娃鱼资源的通告,设立了我国第一个野生娃娃鱼自然保护区,组建了全国首个娃娃鱼研究所。
2005年,经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并向农业部渔业局转报批准,靖安县被授予“中国大鲵(娃娃鱼)之乡”称号。
2021年4月,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仅限野外种群)。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通知,对于大鲵等仅野外种群列入《名录》的物种,其野外种群严格按照《野生动物保护法》有关要求管理,人工繁育种群实行与野外种群不同的管理措施。
江西目前有井冈山省级大鲵自然保护区、潦河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群众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近年,江西赣州、九江、萍乡等多地出现野生大鲵,民众发现后都及时报警联系,求助并放生。
上一篇: 新月形沙丘形成原因(新月形沙丘形成过程)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