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世界儿童文学网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风俗民情博大精深的地方。其风俗主要以回族为主,同时也有汉族等其他民族的特色。下面是一些较为典型的宁夏风俗:
1、沐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项重要习俗和重要的道德要求。回族的沐浴可分为大洗和小洗。两只手到手腕,洗两遍,漱口,掐住鼻子,洗脸,咕噜就是用清水洗全身。
2、开斋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重要习俗。它被称为斋月。在斋月期间,必须在日出前吃斋饭。斋戒一个月后,在伊斯兰九月的最后一天,寻找新月,在看到新月后的第二天,您将举行开斋节庆祝斋月结束。
宁夏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有许多独特的地方。例如,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灵宝玫瑰节”。这个节日来自道教,寓意着爱和美丽。在这一天里,人们会举行各种仪式来纪念这一传统文化,其中包括吃斋饭、祈福许愿等习俗。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民俗活动也受到了人们的欢迎。比如说,正月十八日为春节,当天晚上要举办灯展和舞狮表演;四月十六日为元宵节,这天晚上要放烟花;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这天晚上会有龙舟竞赛等等。总之,宁夏人民过节日有许多自己喜欢的方式。而这些不同的节日又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人能够体会到当地人民的生活乐趣。
宁夏过年习俗
正月初一“迎喜神”
大年初一不出远门,清晨,人们在迎接新年的爆竹声中开始了一天的活动。
这天早上,大多数人家都会吃饺子。早年,人们常常将糖、花生、红枣或铜钱(硬币)等包进饺子馅里,以此祈愿美好的生活。糖,寓意来年的日子更甜美;花生,寓意儿女双全、子孙繁衍;红枣,寓意早生贵子;铜钱,寓意财运亨通、生活富裕。这天的饺子,有些是除夕晚上“熬年”时包好的,有的是初一早晨全家人共同包的。一家人欢聚一堂,擀皮的、包馅的、煮饺子的,忙得不亦乐乎,包好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屋内一片和和美美的喜庆气氛。
初一这天,孩子们要给长辈拜年,长辈则给孩子们压岁钱,多少不等,大家见面互道“过年好”。许多人家会在客厅摆上油馃子、馓子、瓜籽、糖果等年节食品招待来拜年的亲友。
在宁夏的西吉、海原、固原、隆德等南部山区,初一还有“迎喜神”的传统习俗。“喜神”是带给人们吉祥和欢乐的一位神祗,所以在新春第一天,人们为了讨个喜气和吉利,都要出门迎喜神。这天清早,各家各户的男主人早早起床,开门放炮,据说谁家迎得越早,来年好运就越先降临谁家。接着,全村人还要在一定的时辰,对准喜神所在方位,焚香、鸣炮,一起迎接喜神的到来。届时,村民们还要赶着牛羊、抱着鸡、带着狗出行。如今,则改乘私家汽车、农用车及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出门迎喜神,以祈求喜神赐福,新的一年里,能平平安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宁夏人还有在新春“抢头香”祈福的传统习俗。该年节习俗,蕴含有恭请平安的虔诚,也有为阖家祈福的浓浓亲情。所谓头香,指新年的第一炉香,又叫“头炷香”“烧头炉香”。民间相传,正月初一的第一炉香的功德最大,如果能够将香插在庙里新春第一个香炉里,可为自己带来一整年的好运,全家人得到最好的保佑和祝福,因此形成了“抢头香”的新年习俗,流传至今。更多的人把“头炷香”理解为争做第一位上香者。
正月初二“回娘家”
在宁夏的很多地区一直有着正月初二回娘家的年俗。因为在农村,出嫁的女儿,除了按照当地婚俗,在婚后第二天回门(即回娘家)之外,平时很少回娘家,一年四季都在男方家操持家务、下地干活、养育儿女等。到了除夕,要随丈夫到婆家过年。在南部山区一些地方,有着在腊月初八女儿回到娘家帮助母亲熬制腊八粥的习俗,但主要局限于居住较近的当天或一两天能返回的女儿,且一般是独自回去。但是,正月初二的回娘家,是当地传统的春节礼俗,正式而隆重。首先,必须是女儿全家人一起回去,包括丈夫和孩子。其次,必须带着像样的礼品上门。另外,如果路程较远的话,女儿全家要提前上路,并在娘家留宿几日。
这一习俗不仅仅在农村盛行,在城市里也是如此——不管是城里的街市上,还是农村的集镇上,总能看到摆满了节日礼品的摊位,一路上都是拎着礼品,喜气洋洋回娘家的人们。
正月初三“送家神”
初三傍晚,山区农村很多人家要举行“送家神”仪式,即把除夕迎来的祖先送回。翌日,开始在村镇大戏台上唱秦腔、演大戏。
初四这天,在宁夏北部地区的石嘴山市,各家要给自家的看门狗喂些好吃的东西。当地人传说,在上古时期,地上的小麦从麦秆到穗尖都长满了麦粒,凡间人们用白面和泥砌墙,浪费粮食严重。王母娘娘很生气,于是下界撸麦穗,结果被农户家的看门狗发现,将王母娘娘撵走了,故只留下了麦秆上方的麦穗,即现在小麦的样子。于是,后人在初四要款待家狗。
正月初五要“破五”
正月初五,是宁夏人非常重视的日子,民间俗称“破五”,即从除夕至初五期间的许多规矩和禁忌从初五起都被打破,一切恢复正常。
旧时,正月初五在宁夏中卫一带被称为“出行日”,一些农家还有仪式:由牛拉着一大轱辘车,牛头上挂红布条,放鞭炮,主人赶车到路上行一二里路后返回,即为出行。无车者牵着自家牛、马或驴,给其头系红标记,赶到路上走一趟回来。出行时口中念诵:“吉利吉利大吉利,好人相逢,恶人远离;吉利吉利大吉利,好事相逢,坏事远离;吉利吉利大吉利,万事如意,鸿运来临。”民间相传经过出行仪式后,做事一定很顺利。
破五后商铺字号放炮开门营业,戏园子开锣唱戏,祝贺吉祥如意。家宅中请龙入宅、耍龙,象征“祥龙朝宅”,晚上举行谢神仪式,午夜撤下供品,熄灭灯火,封闭神龛。如今,宁夏各地很多商家在初五开业,燃放炮,开门迎客,延续着古老的年俗。
初五这天,川区人家大多吃粉汤饺子,即用豌豆凉粉,加上土豆丁、豆腐丁、韭菜、香菜等烩出香喷喷的酸辣粉汤后,再放入煮好的水饺。这样汤汤水水,有干也有稀,吃起来十分可口。而山区的一些人家则喜欢在初五这天吃“搅团”。“搅团”是山区人的美食,以荞麦面做成黏稠疙瘩状,吃时,既可直接蘸上辣椒油香醋吃,也可放入做好的臊子汤里。“搅团”有黏性,人们以此寓意“缠五穷”(五种穷鬼),不再为吃饭犯愁,来年日子富裕。
此外,在农村地区,还讲究初五“送穷土”,要将除夕至初五期间屋子里清扫出来的瓜籽皮、果皮、祭祖的香灰、热炕的炕洞灰、厨房的锅灰、院子里清扫的鞭炮屑、尘埃废土等,统统集中送到村外田野倒掉,故也称为“倒穷土”。早年,农民们多使用土肥,即农家肥,倒出来的这些垃圾也就成了肥料。如今,人们大多将垃圾盛入大纸箱,到初五这天运送到路边,既便于环卫工人打扫清理,也践行了传统的“送穷”年俗。一般从初五开始,民间社火等娱乐活动正式出动。在山区还有“清庄”之说,即通过社火在村庄里巡游,把所有的穷鬼都清除驱走。
今天,人们的生活富裕了,正月初五不再刻意“送穷”,但传统的吃饺子、耍社火、开门营业等习俗依旧,人们以此期盼生活更加富裕美好。
正月初七吃“拉魂面”
在中国春节传统文化中,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
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为此,初一到初六为六畜之日。中国民间称初七这天为“人日”“人庆节”“人胜节”“人七日”等。在宁夏地区也有着过“人日节”的年俗,在隆德等地,人们把初七视为“人寿日”。
在宁夏各地,有着在正月初七吃长面的传统习俗。据说这天人们的灵魂要出窍,必须吃长面以牵魂,故称“拉魂面”。这天,老年人要张罗着为家中的儿女们制作手工擀的长面,让全家人回来吃“拉魂面”。民间还传说,人身上有三魂七魄,除夕时,魂魄出去游荡,到“人七日”这天,则回归本宅附体,故全家人都得团聚一起吃“拉魂面”。现在,人们吃“拉魂面”的说法是,过年时,人们拜亲访友、耍社火,玩得心猿意马,到人七日这天,需要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振作精神,准备来年的生产生活等。如今,尽管很多人不再相信“魂魄出窍”之言,但依然有着在这天吃长面的传统习俗。有的人家手擀长面,也有的买市面上加工好的机器面。而中宁、中卫地区的人们则讲究在正月初七吃当地的蒿籽长面,在和面时掺上适量用野生植物沙蒿料磨成的“蒿面子”,把面擀得像纸一样薄,切得如线一样细,讲究切面不能有断的。面煮好后,再配上香喷喷的羊肉臊子,以此为“拉魂面”,寓意长生不老、幸福长久。
上一篇: 阿基米德发明了什么(阿基米德的简介)
下一篇: 女生无聊该怎么办(女生无聊时可以做的事)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