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世界儿童文学网
众所周知,岭南地区的广东、广西、海南岛,以及香港、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一家人。无论是语言、文化,还是历史,广东和广西的关系都密不可分。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看我如下介绍:
第一,全国人民都知道,两广地区的原住民,拥有共同的母语——粤语。但是,很多外省人却不知道,在两广地区,原住民都把他们的母语叫做“白话”。比如,在广州,广州人一直都叫广州话、白话,从来不会说自己讲的是粤语(广东话)。因为,广东有三大方言:白话、客家话、潮汕话。关于粤语的来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在古代,“粤”与“越”是通用的。《史记》,称广东为“南越”,《汉书》称“南粤”。所以,粤语,即是“越语”。以古代俚语、僚语和中古音为基础的㑷古话,就是早期粤语的活化石。
另外一种说法,是来自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政府推行以“广州西关地区的白话为标准的正音运动”,香港人把广州话,称之为“广东话”。改革开放之后,随着香港流行音乐与香港电影席卷全国,外省人都误以为广东人个个都会讲白话,于是,才有了粤语(广东话)这个叫法。
西江流域的古广信,现在的广西梧州与肇庆封开一带,就是白话(粤语)的发源地。白话(粤语),也是唯一发源于岭南地区的“汉语”,与普通话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有“九音六调”。时至今日,梧州的白话,还保留有“上古音”。梧州的白话,也是广西地区最接近广州话的一个城市。
第二,从文化的角度看,两广一家人。西江流域的古广信(广西梧州、肇庆封开县一带),是粤语的发源地,也是广府文化的发源地。西江,是广西梧州、广东(肇庆、佛山、广州)地区的母亲河。西江流域,也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区、广府人的主要聚居地。
西江流域的主要城市
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看来,广西梧州才是广府文化发源地,而不是以“胡妃传说”为依据的韶关珠玑巷。
西江流域的河神——龙母(龙母文化),是西江流域两广居民的共同文化信仰。据深圳福田区官方网站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现在的广东广西一带属于百越部族。龙母原名温凤娇,是百越族女首领,传说她在西江河边捡到一个巨卵回家,孵出五条小龙,五龙长大成才后与龙母一起整治水患,造福于民。”
除了龙母文化,在粤西地区两广交界的地方,也是同样存在着三大文化纽带。这三大文化,都是高凉文化的重要代表,分别是:铜鼓、冼太庙、年例。据了解,铜鼓,原是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重型乐器,后来逐渐成为古俚人财富、权力的象征。主要分布在广东的古高凉地区(也就是现在的茂名市、吴川市,以及部分廉江、阳江地区),还有广西的博白县、陆川县、北流市等地。
其中,信宜出土的铜鼓,全部来自地下埋藏。据《高州府志·舆地纪胜》载:“铜鼓,高尺余,广二尺,纹饰精巧,悬而击之,其声颇震。宋嘉泰元年(1201年)信宜县民得之地中。次年山洪发水,复涌出一面。太守义太初以其一镇郡库,以其一置之诚敬夫人庙,夫人行营旧地有一面,并此而三。”信宜境内从宋代至2019年止共出土铜鼓63面,是广东出土铜鼓最多的地区,有广东的铜鼓之乡之称。2008年初,信宜有三面铜鼓被收录入中国古代乐器图普。
世界上最大的铜鼓,出土在广西北流市,是一面铸造于西汉时期的云雷纹大铜鼓,直径1.65米,重约300公斤,被誉为“铜鼓之王”。相传在清代,北流石科窝乡有位农民上山砍柴时,无意间发现了这面巨大的铜鼓。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众所周知,广东的冼太庙和年例,主要分布在高凉地区的茂名、吴川,以及部分阳江地区。其中,高州的冼太庙,最多、最集中。广西的年例,主要分布在北流市。2014年,“北流年例”,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从历史的角度上看,两广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家人。先秦时期,岭南两广地区,被中原人称之为“百越之地”,是古越族的聚居地 。唐朝的魏征在《隋书》中记载,“百越是诸多族群,其中,包括疍家人、俚人、僚人,俚人是岭南地区最大的一个族群。”南越国丞相吕嘉,就是百越族首领。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设南海、桂林、象三郡。同年,赵佗与任嚣,先后在龙川、番禺,建造了龙川城和番禺(广州)城,这就是广东历史上最早的两座城池。
公元前106年,“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监察岭南地区的交趾刺史部,迁至广信县城(梧州),并管辖如今的两广地区、湖南南部、越南北部和海南岛。从此,广信(梧州)成为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70多年时间,被誉为“岭南古内都”。
蒙起鹏《广西通志·地理篇》记载:“汉之广信,今之封川县。交州剌史治广信,统邻三郡,今分三郡之地为二省,封川以西,广西也;封川以东,广东也。”岭南两广地区的分家,始于唐朝,终于宋朝。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期,为了能够更好地统治和管理面积广、人口构成和环境复杂的岭南地区,于是将广南路一分为二,以广信为分界线,广信以东属广南东路,简称“广东”,广信以西则称广南西路,简称“广西”。
虽然说,两广分家了,却还是一家人。因为,在此之前,他们不仅有共同的历史,还有共同的母语与文化。
第四,从北海、钦州、防城港的历史看,两广也是一家亲。了解广东历史的人,都知道现在的广西北海、钦州、防城港,曾经是属于广东省的一部分。刘永福、冯子材、陈铭枢,就是当时的广东人。新中国成立后,广西是内陆省份,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出海口。为了顾全大局,1952年,中央将广东的北海市及钦州专区划归给广西。将广西的怀集县划入广东。从此,广东、广西亲上加亲。
第五、分布在广东地区的壮语地名,见证了两广一家亲的历史。了解壮语的人都知道,在壮语中,“那”是指“田地”的意思。据清·李调元《南越笔记》载:“自阳春至高、雷、廉、琼,地名多曰那某”。清代初期的屈大均也在《广东新语》中指出:“自阳春至高、雷、廉、琼,地名多曰那某、罗某、多某……”其中,《阳江市地名志》登载了一批带那字的地名,如那味、那龙、那苏、那笃、那西、那洋等,多达123处(其中阳江79处,阳春44处)。
据说,佛山顺德大良的“良”就是来源于壮语“黄壮人”的意思。明代学者邝露说,大良与壮同类。所以,在壮族人居住的地方,以“良”命名的地方也不少,比如 顺德的良村、南海的良登、新会的良都,都表示黄壮人村落之意。
被誉为壮族研究第一人的徐松石教授,在《粤江流域人民史—倒装辞研究》中认为在广东、广西,倒装地名比比皆是,觉得这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例如广东台山有冲洋、冲云墟、洞华、洞美、冲华、冲柴、冲金山;其实应作洋冲、云冲墟、华洞、美洞、华冲、柴冲和金冲山。”他认为:这些地名是僮人的名称,有僮语的意义。这类倒装地名,在四川、湖南、贵州、西康、广东、广西都有,甚至延至国外,如暹罗(泰国)、缅甸、安南(越南)等。难得,广府人自称天下无双的倒装句,是这样来的吗?
第六,除了岭南两广原住民是一家亲,广东、广西的客家人,也是一家亲!据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概有700多万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桂东、桂中、桂南地区,其中,玉林的博白县是全国客家人口最多的一个客家县。
广西的客家人,也一样,人才辈出,有抗法英雄冯子材,抗日保台英雄、黑旗军首领刘永福,还有粤军高级将领陈铭枢、李济深、陈济棠,淞沪会战集团军司令廖磊等等。两广的客家人,不仅有共同的母语客家话,也有共同的文化(包括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宗祠文化),还有共同迁移历史。其中,客家美食、客家山歌、客家建筑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文化。
广西贺州客家围屋
从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说,两广地区,情同手足,亲如一家。无论是什么人,都应该了解自己的文化与历史,坚决不能做数典忘祖之辈。
上一篇: 张纯如的真实故事(张纯如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缅怀和铭记)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