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世界儿童文学网
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明朝中后期的历史上,内阁一直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代表整个文官体系。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实际上,内阁成员的官职,其实并不算高。内阁当中,一般设立有一到七位大学士。按照明朝的官制来说,这七位大学士,实际上不过只是正五品的小官而已。
自身品秩不过正五品的大学士,为什么能够在明朝中后期,发挥出类似宰相一样的作用?能够统领百官?甚至某种程度上,能够和皇帝分庭抗礼呢?
1.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朝内阁制度,是在建文四年,或者说是永乐元年确立的。但是这种制度的雏形,却是在开国初期的洪武年间,就已经出现了。
说起来,内阁制度的诞生,还和明朝初年的一桩大案有关。
胡惟庸案。
明朝初年,因为朱元璋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草根皇帝,马上得天下。对于国家运转方面,也没有太独特的见解。所以,明朝初年,国家的官制体系,基本沿用了元朝的制度。
皇帝之下,设立中书省,中书省有左右丞相。丞相辅佐皇帝,大家一起处理政务。
这种制度,在明朝建立最初的十几年里,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但是,等到朱元璋基本上统一了全国,并且彻底将明朝的统治稳固下来以后,就开始出问题了。
问题并不是出在这套制度本身,而是出在朱元璋身上。
老朱本身是个劳模皇帝,出身穷苦,总是喜欢把所有的权力抓在自己手里。所有政务,也都由自己来决定。如果把中国古代史上,历朝历代的皇帝,按照勤奋程度做一个排名,朱元璋绝对能够排进前三。
这时候,就出问题了。
喜欢把所有权力都抓在自己手里的朱元璋,很快就看到了挡在自己面前的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就叫做丞相,或者说中书省。
在明朝以前,丞相的权力是很大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句话,就是用来形容丞相的。丞相或者说宰相,是皇帝之下全国政务的最高处理者。在很多时候,是可以替代皇帝,直接处置这些政务的。
喜欢把权力自己一个人抓住的朱元璋,怎么可能允许有这样的人物或者机构存在?
于是,公元1380年,朱元璋悍然发动胡惟庸案。以谋反为借口,杀掉了胡惟庸,并且前后牵连了超过三万人。在这场惊天大案之后,朱元璋彻底废除了丞相和中书省。将原本属于中书省的权力,分给了六部。而丞相的权力,则被他收归己用。
废除了宰相和中书省之后,老朱大体上是非常满意的。不过在这个时候,却又出现了一个小问题。
宰相的工作,朱元璋可以自己做;中书省的权力,可以分给六部。但是,原本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负责草拟计划的这部分工作,由谁来做呢?
朱元璋是一个很勤奋的皇帝,但却没有什么自虐倾向。这部分工作,他是不打算自己做的。既然不打算自己做,那肯定就得找别人来做啊!于是朱元璋就想了个法子,设置春夏秋冬四辅官,帮助他干这一块的工作。
所谓的四辅官,其实可以理解为皇帝的行政秘书。
不过,这所谓的四辅官,终究还是没能让老朱满意。就算是单单起草诏令这份工作,也会让老朱觉得,是在和自己争夺权力。所以,仅仅一年之后,老朱就废除了这个制度。
不过,这个制度,已经算是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了。
至于腾出来的那份工作,老朱只能选择自己来干了。
2.内阁制度的建立
老朱本人或许是个工作狂,但是想要求他的子孙后代和他一样,这就很困难了。
老朱死后,孙子朱允炆上位。朱允炆虽然也算勤政,但和老朱比起来,就差太远了。而且朱允炆在位仅仅四年之后,就被他四叔朱棣给拉下了马。
明朝开始进入永乐年间。
到了永乐年间,原本的辅官制度,终于开始变化了。朱棣本人倒是很想把所有的权力,都放在自己手里。但问题是,这位在战乱中出生的皇帝,没事就玩御驾亲征。他自己带着军队出去打仗的时候,后面的政务工作谁来做呢?
这个时候,原来的宰相,同时拥有议政权、决策权和行政权,地位仅次于皇帝。但是在朱棣的设计下,内阁只有议政权,决策权在自己手里,行政权给了六部。再加上内阁大学士本身官位很低,在朱棣看来,这已经是最好的制度了。
3.内阁权力的提升
朱棣的设计,原本想的是一劳永逸。但他的这种设计,很快又遇到了问题。
因为官太小,谁都敢欺负你。
作为制定国家政策的内阁官员,虽然有正五品的官身,但在朝堂之上,实在是小的不能再小了。以至于,有资格上朝的官员,基本上都有资格训斥他们。
如此一来,问题就来了。
小官制定的策略,随便来个大官,就有资格更改。而内阁学士,也很有可能迫于外界压力,做出一些不正确的策略。这对国家来说,危害反倒更大。
这该怎么办呢?
朱棣想了半天之后,最后想出了一个勉强可以称得上是办法的办法。
既然内阁大学士这个官小,那就让你身上再兼任一个大官就是了!
从永乐中期开始,内阁的权力开始飙升!内阁大学士,开始兼任六部的尚书。六部尚书都是正二品官,是朝堂上当之无愧的大官。
以五品官的身份说话,没人听;那以二品官的身份说话,总该有足够的力度了吧!
朱棣大概没想到,他的这份小聪明,竟然在后来两百多年当中,一直延续了下去。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三杨辅政。全国各地来的奏折,都要送到内阁去处理。处理完以后,再通过司礼监转呈皇帝批准。也就是说,皇帝的工作量进一步减少了。
现代人都知道,权力,往往等同于义务。需要做的工作多了,那么内阁的权力,自然也就上升了。
等到又过了几十年后,到了成化年间的时候,内阁再加上司礼监,已经完全可以媲美当年宰相的职责了!
到了这时候,明朝中后期的权力三角,终于彻底形成。
皇帝,宦官和文官集团。
整个明朝中后期,权力其实一直被这三方牢牢控制。有时候皇帝会联合宦官打压文官集团,有时候会反过来联合文官集团打压宦官。
到了明朝后期,更是出现一种极为奇葩的现象。
宦官和文官联合,一起从皇帝手里争权!
比如嘉靖年间的著名大奸臣严嵩,作为内阁首辅,权力就已经相当于当年的宰相了。而到了万历时代,内阁权力更是夸张的吓人!
历初年的首辅张居正,其权力之大,已经相当于君主立宪制下,负责组阁的首相了!
没错,类比一下今天某个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大国,看看他们国家首相有多大权力,大概就能理解张居正当时的地位了。这么说好像也不太合适。因为当时的国家,还处于封建专制体系下。
那时候的首辅,应该是比今天的首相还大!
真正意义上的站皇帝!
到了明朝中后期以后,内阁的大学士,虽然还是五品官。但其身上兼任的,却至少都是正二品以上的官位了。如严嵩、徐阶、高拱以及张居正这种猛人,身上更加兼着类似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或者三孤(少师、少傅、少保)这样的一品官身了。
这时的内阁,已经完全可以替代皇帝,行使全部的统治权力。而皇帝本人,大概也就只剩下一个签字的权力了。
而这种权力达到顶峰的内阁制度的存在,也正是为什么到了明朝晚期后,嘉靖和万历这种皇帝,哪怕几十年不上朝,国家依然可以正常运转的真正原因。
因为在这种制度下,当时的朝廷,已经近似于今天的君主立宪制。皇帝出不出来做事,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附:明朝历任内阁首辅列表
1 黄淮 洪武三十五年八月进 十一月降 1402年
2 解缙 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进 永乐五年二月罢 1402年-1407年
3 胡广 永乐五年二月进 十六年五月卒 1407年-1418年
4 杨荣 永乐十六年五月进 二十二年八月降 1418年-1424年
5 杨士奇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进 正统九年三月卒 1424年-1444年
6 杨溥 正统九年三月进 十一年七月卒 1444年-1446年
7 曹鼐 正统十一年七月进 十四年八月卒 1446年-1449年
8 陈循 正统十四年八月进 天顺元年正月罢 1449年-1457年
8 高谷(代理) 天顺元年正月代 二月致仕 1457年
9 徐有贞 天顺元年二月进 六月罢 1457年
10 许彬 天顺元年六月进 七月罢 1457年
11 李贤 天顺元年七月进 成化二年三月丁忧 1457年-1466年
12 陈文 成化二年三月进 五月降 1466年
13 李贤 成化二年五月复 十二月卒 1466年
14 陈文 成化二年十二月进 四年四月卒 1466年-1468年
15 彭时 成化四年四月进 十一年三月卒 1468年-1475年
16 商辂 成化十一年三月进 十三年六月致仕 1475年-1477年
17 万安 成化十三年六月进 二十三年十月罢 1477年-1487年
18 刘吉 成化二十三年十月进 弘治五年八月致仕 1487年-1492年
19 徐溥 弘治五年八月进 十一年七月致仕 1492年-1498年
20 刘健 弘治十一年七月进 正德元年十月致仕 1498年-1506年
21 李东阳 正德元年十月进 七年十二月致仕 1506年-1512年
22 杨廷和 正德七年十二月进 十年三月丁忧 1512年-1515年
23 梁储 正德十年三月进 十二年十一月降 1515年-1517年
24 杨廷和 正德十二年十一月复 嘉靖三年二月致仕 1517年-1524年
25 蒋冕 嘉靖三年二月进 五月致仕 1524年
26 毛纪 嘉靖三年五月进 七月致仕 1524年
27 费宏 嘉靖三年七月进 五年五月降 1524年-1526年
28 杨一清 嘉靖五年五月进 七月降 1526年
29 费宏 嘉靖五年七月进 六年二月致仕 1526年-1527年
30 杨一清 嘉靖六年二月进 八年九月致仕 1527年-1529年
31 张璁 嘉靖八年九月进 十年二月易名孚敬,七月致仕 1529年-1531年
32 翟銮 嘉靖十年七月进 十月降 1531年
33 张孚敬 嘉靖十年十月复 十一年八月致仕 1531年-1532年
34 方献夫 嘉靖十一年八月进 十二年四月降 1532年-1533年
35 张孚敬 嘉靖十二年四月复 十四年四月致仕 1533年-1535年
36 李时 嘉靖十四年四月进 十七年十二月卒 1535年-1538年
37 夏言 嘉靖十七年十二月进 十八年五月致仕 1538年-1539年
37' 顾鼎臣(代理) 嘉靖十八年五月代 同月降 1539年
38 夏言 嘉靖十八年五月复 嘉靖二十年八月致仕 1539年-1541年
39 翟銮 嘉靖二十年八月进 十月降 1541年
40 夏言 嘉靖二十年十月复 二十一年七月罢 1541年-1542年
41 翟銮 嘉靖二十一年七月进 二十三年八月罢 1542年-1544年
42 严嵩 嘉靖二十三年八月进 二十四年十二月降 1544年-1545年
43 夏言 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复 二十七年正月致仕 1545年-1548年
44 严嵩 嘉靖二十七年正月进 四十一年五月罢 1548年-1562年
45 徐阶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进 隆庆二年七月致仕 1562年-1568年
46 李春芳 隆庆二年七月进 五年五月致仕 1568年-1571年
47 高拱 隆庆五年五月进 六年六月罢 1571年-1572年
48 张居正 隆庆六年六月进 万历十年六月卒 1572年-1582年
49 张四维 万历十年六月进 十一年四月丁忧 1582年-1583年
50 申时行 万历十一年四月进 十九年九月致仕 1583年-1591年
51 王家屏 万历十九年九月进 二十年三月致仕 1591年-1592年
52 赵志皋 万历二十年三月进 二十一年正月降 1592年-1593年
53 王锡爵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进 二十二年五月致仕 1593年-1594年
54 赵志皋 万历二十二年五月进 二十九年九月卒 1594年-1601年
55 沈一贯 万历二十九年九月进 三十四年七月致仕 1601年-1606年
56 朱赓 万历三十四年七月进 三十六年十一月卒 1606年-1608年
57 李廷机 万历三十六年十一月进 四十年九月致仕 1608年-1612年
58 叶向高 万历四十年九月进 四十二年八月致仕 1612年-1614年
59 方从哲 万历四十二年八月进 泰昌元年十二月致仕 1614年-1620年
60 刘一燝 泰昌元年十二月进 天启元年十月降 1620年-1621年
61 叶向高 天启元年十月复 四年七月致仕 1621年-1624年
62 韩爌 天启四年七月进 十一月致仕 1624年
63 朱国祯 天启四年十一月进 十二月致仕 1624年
63 顾秉谦 天启四年十二月进 六年九月致仕 1624年-1626年
64 黄立极 天启六年九月进 七年十一月致仕 1626年-1627年
65 施鳯来 天启七年十一月进 崇祯元年三月致仕 1627年-1628年
66 李国 崇祯元年三月进 五月致仕 1628年
67 来宗道 崇祯元年五月进 六月致仕 1628年
68 周道登 崇祯元年六月进 十二月降 1628年
69 韩爌 崇祯元年十二月进 三年正月致仕 1628年-1630年
70 李标 崇祯三年正月进 三月致仕 1630年
71 成基命 崇祯三年三月进 九月致仕 1630年
72 周延儒 崇祯三年九月进 六年六月罢 1630年-1633年
73 温体仁 崇祯六年六月进 十年六月致仕 1633年-1637年
74 张至发 崇祯十年六月进 十一年四月罢 1637年-1638年
75 孔贞远 崇祯十一年四月进 六月罢 1638年
76 刘宇亮 崇祯十一年六月进 十二年二月罢 1638年-1639年
77 薛国观 崇祯十二年二月进 十三年六月致仕 1639年-1640年
78 范复粹 崇祯十三年六月进 十四年五月罢 1640年-1641年
78' 张四知(代理) 崇祯十四年五月代 九月降 1641年
79 周延儒 崇祯十四年九月进 十六年五月罢 1641年-1643年
80 陈演 崇祯十六年五月进 十七年二月罢 1643年-1644年
80' 蒋德璟(代理) 崇祯十七年二月代 三月罢 1644年
81 魏藻德 崇祯十七年三月进 本月卒 1644年
81' 李建泰(代理) 崇祯十七年三月代 五月罢 1644年
82 史可法 崇祯十七年五月进 八月出 1644年
83 高弘图 崇祯十七年八月进 十月罢 1644年
84 马士英 崇祯十七年十月进 弘光元年闰六月罢 1644年-1645年
下一篇: 船上的职位以及工资(船上都有什么工作)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