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世界儿童文学网

南阳诸葛草庐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南阳卧龙岗上,是后人为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躬耕南阳而兴建的。

卧龙岗的“南阳诸葛庐”

诸葛亮出山后,“草庐”很快就不复存在了,这一点毫无疑问。今南阳襄阳两地现存的草庐均是后人修建的纪念性建筑。本文主要研究介绍南阳卧龙岗上现存的“诸葛草庐”。

一、 卧龙岗“诸葛草庐”的现状

卧龙岗的“诸葛草庐”位于武侯祠主体建筑大拜殿后,该庐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阳知府罗景主持重修并保存至今。现存草庐为一个八角攒尖式建筑,建筑主体为木质,顶上覆盖的是南阳当地盛产的黄陂草,每5年更换一次。卧龙岗草庐上共有三处题词,正面悬挂的是1973年郭沫若题写的“诸葛草庐”,背面悬挂的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南阳知府傅凤飓所题“南阳诸葛庐”,里面悬挂的是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于佑任所题“诸葛庐”。

卧龙岗“诸葛草庐”顶上覆盖的是南阳当地的黄陂草,至于诸葛亮时期的草庐用的是不是黄陂草,这个无法考证。但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黄陂草体形修长,比较坚韧且保存时间相对较长,早年当地人经常用这种草来修建房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使用黄陂草的建筑在南阳还非常多。如1952年南阳修建邓县人民剧院,使用的就是黄陂草,甚至到今天,南阳的乡间还能见到这种使用黄陂草的建筑。

二、 卧龙岗与黄权“建庵祭祀”

诸葛亮时期的草庐肯定是保存不下来的,如果强行说南阳卧龙岗的“诸葛草庐”就是当年的草庐,显然不够客观,也不公平。应该说,最早可确认南阳卧龙岗的“诸葛草庐”,起始于流落南阳的蜀国故将黄权在此进行的“建庵祭祀”事件。

黄权是原诸葛亮手下的大将,与诸葛亮有深厚感情,后期投降魏国后封地就在南阳。根据南阳《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的内容,诸葛亮逝世时,黄权在南阳已经有十多年了,获知诸葛亮死讯后,率领与黄权共同投降魏国的蜀国人在卧龙岗诸葛草庐原址重新建庵祭祀诸葛亮。

黄权在卧龙岗建庵纪念时,距离诸葛亮出山有27年时间,可以肯定的是,此时南阳卧龙岗附近还留有证明诸葛亮曾经在此躬耕的目击证人和证物。从黄权在卧龙岗建庵纪念诸葛亮这一行为来看,至少证明两个信息:一是肯定卧龙岗有过诸葛亮的遗迹,即“草庵”(草庐);二是黄权开展祭祀时,当时最原始的草庐已经不见了,而黄权只能重建草庵的形式来祭祀。

南阳诸葛庐在哪里(南阳诸葛庐的典故由来)

三、 卧龙岗的唐代“诸葛庐碑”

根据赵均《金石林时地考》记载在卧龙岗有一个唐代的“诸葛庐碑”,碑上记录“庐,在南阳县城西南七里”,这个记载直接有两个信息:一是指向非常明确,南阳城西有一处诸葛草庐;二是位置非常明确,就在南阳县城西南七里,正是今卧龙岗的所在地。可惜的是,这通重要的碑刻今天没有保存下来,碑刻上除了记载诸葛庐在南阳城西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文字记载?凭什么唐代刻碑时就认定“南阳县城西南七里(卧龙岗)”这个地点就是诸葛草庐所在地?因为已经见不到这通“诸葛庐碑”,这些疑问无法解释。

但是,虽然唐代的“诸葛庐碑”见不到了,但卧龙岗上依然有唐代的遗迹可寻。今卧龙岗“诸葛草庐”附近,还保存着四棵古树,树龄惊人的一致——1300年,正是唐代开元年间。而且其中的两棵古树,一棵为古楸树,一棵为古柏树,一左一右并立于卧龙岗大拜殿前,意为“千秋(楸)百(柏)代”。根据古代建筑中轴线布局的规则来看,这两棵古树的存在,就是为了守护其身后的大拜殿,可见大拜殿的存在至少是和这两棵古树的时间是一样的,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开元年间。

卧龙岗大拜殿的正后方就是诸葛草庐,一前一后的布局很是耐人寻味。从唐代开元年间到诸葛亮时期,也有500年的时间,黄权“建庵祭祀”是专门建了一个草庵再进行祭祀的,一般情况下,祭祀的地点不会是在草庐内,而是在草庐的前方。根据这个逻辑来判断,现存卧龙岗的草庐有可能就是当年黄权搭草庵的遗址,而大拜殿很可能就是黄权在草庵前举行祭祀仪式的地点。

研究“南阳说”,会发现一个南阳明显区别于襄阳的特点,南阳卧龙岗从一开始就明确的是“诸葛庵”、“草庐”、“南阳诸葛庐”等,和诸葛亮的“躬耕于南阳”是高度吻合的。




上一篇修行的人越修越瘦的原因(修行的人为什么和尚胖道士瘦)

下一篇世界上最强的一把剑(世界上最强的剑是什么剑)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