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世界儿童文学网
弘历为什么要处死十四皇叔,杀人诛心,铲除皇位最大威胁
弘历(乾隆)“处死”十四皇叔(允禵),不仅是延续雍正的旨意,也是帝王之术的决断杀伐。原因有三:其一,十四皇叔是雍正夺嫡的最大威胁,也是雍正即位后最不服气、最有实力的刺头,弘历要对潜在隐患赶尽杀绝;其二,十四皇叔有军功,当过大将军王,虽被囚禁10年仍年富力强,弘历十分忌惮;其三,弘历刚刚即位,既要施恩,又要立威,便选了最具挑战性的十四皇叔“杀鸡儆猴”。
弘历处死十四皇叔,学乃父之风,手不沾血但鸡犬不留。雍正即位后,除了拥护自己的十三、十六、十七弟,稍稍修理十二弟,将其余有心争嫡的兄弟全部削爵圈禁,13年过去,老大、老二、老三、老五、老七、老八、老九、老十五均病死,仍被囚禁的皇叔仅有十皇叔和十四皇叔。
1.雍正弑父夺位,残害兄弟,但真实的史实是从未直接杀死一人,弘历的做法是老套路
无论是野史还是正史,雍正的帝位来历有点暧昧,所以弑父夺位,残害兄弟之说层出不穷。但实际上,雍正没有亲手害死任何一个兄弟,哪怕是他最恨的老八和老九,也不过是夺了爵位,圈禁到死。
皇室的杀人有很多种杀法,雍正还有弘历选择的都是“杀人诛心”这一种。雍正即位后,并没有直接对参与夺嫡的兄弟们下手,因为康熙末年九子夺嫡,势力均衡,若此时用力过猛,难保会闹出事端。雍正采取的是温水煮青蛙的形式,即位后先按照惯例封赏兄弟们为亲王、郡王,但只是空头支票,并没有载入宗室皇册。待到地位稳固,便毫不手软,将他的兄弟们挨个收拾。
雍正驾崩时,老大、老二、老三、老五、老七、老八、老九、老十五均病死,仍被囚禁的仅有老十和老十四。可以说雍正的做法十分有效,不但顾全了皇家体面,没有给史书上留下戕害兄弟的把柄,也给儿子弘历深深的教育,那就是——无论是囚禁还是开释,一点活路都不给留。
2. 弘历即位时,雍正已经为他扫清了皇子夺嫡的障碍,但叔叔辈的威胁却更大了
雍正在位13年,夙兴夜寐,殚精竭虑,未曾离开过紫禁城,可以说是清代皇帝的“劳模”。其实他不是不想像康熙一样四处巡幸、狩猎,只是怕离开了北京,那些不省心的兄弟背后搞事情。当然,到了后来,最能搞事情也有能力搞事情的非老十四莫属。
弘历即位后已经没有兄弟们的威胁,但来自皇叔及其后人的威胁依然存在,这其中就有自己的亲叔叔老十四(雍正和老十四是一母所生)。因为此时的十四皇叔雄风犹在,年富力强,且跟雍正当年即位时的年纪差不多(47岁)。
弘历立足未稳,雍正留下的积怨深仇又最多,若是老几位后面悄悄搞事情,难保哪一点自己也被夺权圈禁,这让年轻的弘历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弘历左思右想,被圈禁的叔叔们仍活着的只有十皇叔和十四皇叔,数量虽然少,但战斗力一点也不弱,特别是十四皇叔,龙行虎步,宝刀不老,比自己父亲健壮多了,看样子再活三十年也没有问题。最关键的是十四皇叔还是当年最大的刺头,当过大将军王,资历、能力、体力都不弱。
这让弘历很是焦虑,真怕老十四跟明朝的朱棣打自己的侄子朱允炆一般,自己也落入建文帝的下场。
3.弘历的玩法比雍正更巧妙,一手硬一手软,慢慢折磨死胸怀壮志的十四皇叔
弘历迎难而上,采用“钝刀子杀人”,即位后先释放的就是十四皇叔,原因很简单,与十皇叔比起来,他跟十四皇叔的血缘关系更近,这个理由也足够让朝野信服,这边是“阳谋”第一步,将囚禁景山10年的十四皇叔放到自己眼皮底下。
有了人身自由的老十四反倒更不自由,除此外,弘历还补发了十四皇叔10年的“工资”。换句话说,虽然弘历没有亲口承认当年自己父亲的做法是错的,但既然补发了“做冤牢”的俸禄,也是等于变相承认叔叔当年受了委屈。弘历如此“名刀明枪”出招,反倒让军旅出身的老十四一时不知道怎么应对。
雍正当年将老十四从郡王降到贝子,最后直接把爵位都削没了,这给了弘历“恩宠”的机会。清代宗室爵位有十二等,前六等是即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当朝的皇子最低爵位也是贝子,叔叔辈的皇子最低是贝勒。但弘历开始却没有给老十四恢复爵位,直到乾隆2年,才授予第六等奉恩辅国公;又过了十年,才封为贝勒,最后止步于郡王。
由此可见,在爵位上的控制才是弘历的本心,乾隆逐渐掌权,但老十四却逐渐老去,待到地位稳固的时候,才给予贝勒和郡王爵,足见对老十四忌惮颇深。
十四皇叔死于乾隆二十年,享年67岁,可以说雍正、乾隆父子俩将年富力强的十四皇叔囚禁、软禁近30年,老十四的胸襟可见一斑。若真给老十四当年夺嫡的机会,肯定会改写清朝的历史走向。
概而言之,雍正将十四皇弟囚禁景山10年,是消磨其斗志;弘历即位便释放十四皇叔,恩威并重一再晋爵,实则杀人诛心,67岁的老十四离世时应该有无尽的悲愤与遗憾。
下一篇: 梅妻鹤子是指谁(梅妻鹤子的诗人是哪一位)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