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世界儿童文学网
曾国藩与林则徐没有直接的关系,两人都是晚清时期的重臣。左宗棠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如果没有他们四个人,晚清早就被太平军与捻军赶出了关外,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让晚清苟延残喘了几十年。说是“中兴名臣”,其实更为恰当的是“忠心之臣”才对。
很多人都知道,左宗棠和曾国藩虽然同是湖南人,也都靠着团练起家,同属于湘军系统,曾国藩还有提携左宗棠的知遇之恩;但两人一直不睦,多次针锋相对,晚年间还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人。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从朋友走向了对手呢?
左宗棠出生于1812年,比曾国藩小一岁,15岁中秀才,20岁中举人,他除了饱读诗书之外,还喜欢看风水堪舆与兵法方面的书,为他将来建功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5年那年考中进士,也许是他的命运不好,由于考上的人太多且没有银子打点,被刷了下来,仅取为“誊录”。不过,他在上京城考试的过程中,结交了胡林翼、郭嵩焘等一批湖南学子,彼此关系不错。
他性格爽朗,为人正直,与曾国藩的阴柔形成对比。他一直考,一直都没中,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当了堪舆先生,还四处讲学赚银子,他博古通今学识超人,被众人所推崇,也因此认识了不少湖湘派的官员,其中包括两江总督陶澍。陶澍非常欣赏他的才华,还与他成为儿女亲家。
胡林翼曾经向时任云贵总督的林则徐,推荐左宗棠去当幕僚,但左宗棠顾及家人,没有去。
曾国藩22岁中秀才,23岁中举,27岁中进士,从此飞黄腾达,官至内阁学士、兼做过礼部、兵部、工部的侍郎。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二品大员。
在人生的道路上,曾国藩占尽了优势,左宗棠则属于大器晚成的人。
曾国藩在朝廷的大染缸中浸泡了十几年,早已经学会了官场内阳奉阴违的那一套手段,变得奸猾无比。而左宗棠没有进入官场,还保持着年轻时候一股子冲劲。
1852年前后,咸丰皇帝把老油条曾国藩赶回了老家,让其在家中丁忧。时太平军攻入湖南,曾国藩还在家里逍遥自在,组建团练保护自己。而在太平军围攻长沙的时候,左宗棠在郭嵩焘的建议下,用绳索爬入城中,帮助湖南巡抚张亮基抵御太平军。他运用兵法上的常识,出奇兵袭扰加巩固城池,最终击退太平军,一战成名。
反观曾国藩,却借用朝廷的恩旨,当上了团练大臣,利用权势在长沙城内闹得鸡飞狗跳,留下了“曾屠夫”的骂名。
曾国藩办团练,处处损人利己,弄得湖南官场怨声载道,用银子堆起来的湘军,首战就输了,如果不是塔齐布在湘潭扳回一局,曾国藩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
看看左宗棠,在乱世中辅佐新来的湖南巡抚骆秉章,虽然湖南大半已经沦陷,但他整顿军务、革除弊政、开源节流、稳定经济,并亲自带兵清剿,很快稳住了湖南的局势,也使接连战败的曾国藩,有了可以容身的地方。
杀敌一千而自损八百,非兵道也。左宗棠带兵出战,往往出奇制胜,于是人人称赞他的本事,留下那一句“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的传闻。
所以,很多人认为,在战术的应用上,左宗棠是帅才,曾国藩只是一个死磕的土老鳖,左宗棠从心底是看不起曾国藩的。
其次,曾国藩纵容部下,湘军打到哪里,除了伸手向当地官员要钱要粮之外,还屠戮百姓,滥杀无辜,其实就是一群为了抢夺财物的乱匪。左宗棠带兵严明,军纪严整。
左宗棠对于曾国藩的滥杀非常不满,几次上书给朝廷进行弹劾,曾国藩肯定心生怨恨。1859年,发生了永州镇总兵樊燮诬陷左宗棠的案件,幸亏胡林翼、郭嵩焘、潘祖荫等人力保,才使左宗棠逃过一劫。有人在研究那一段历史的时候,提出了樊燮的背后有曾国藩黑手的看法,但只是片面之词,没有证据证明曾国藩暗示樊燮。
在这起案件上,曾国藩虽然隔岸观火,但他的好友胡林翼、郭嵩焘却出手力保。如果在这个骨节眼上,曾国藩落井下石,只怕就没有左宗棠后来建功立业的机会了。此案至今成谜。
1860年,在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的身份,在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协助下,于湖南招募兵勇,组成“楚军”,从此开启了他的辉煌人生。左宗棠的楚军连战连胜,奔赴江西战场与太平军作战,接连攻取了太平军守城景德镇、德兴、婺源,又连败太平军名将、号称“黄老虎”的黄文金部,收复建德,解曾国藩的祁门之围。
请看清楚,这时候湘派势力军团,分成了“湘军”与“楚军”,实现了两个拳头打人。
左宗棠的“楚军”出征后,连战连捷,少有败绩。曾国藩也适时举荐左宗棠出任浙江巡抚。左宗棠组建了中法“常胜军”,继续打怪升级,用太平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
还有人说,左宗棠的外号叫“左骡子”,意思就是骡子那样埋头苦干,性格倔强,他是一个极为能干又极端自负的人。曾经用“才具稍欠开展”6个字评价曾国藩,可见曾国藩在他心中的地位。
他们两人的敌对关系,在攻陷了天京之后,达到了顶峰,左宗棠给慈禧上奏折,再一次控诉曾家兄弟“胡作非为”,放跑了洪秀全的儿子,两人为这事闹得不可开交,割袍断义老死不相往来。
表面上看,左宗棠与曾国藩确实闹翻了,但事实上,左宗棠与曾国藩真的像世人认为的那样,成了仇人吗?
我们来分析一下。
左宗棠恃才狂放,自命不凡,性格光明磊落,敢作敢为,很多人对他敬服而不亲近;反观曾国藩,大半生研究理学,处处小心谨慎,时时韬光隐晦,但擅于用人,虽然城府很深,忠厚中透着一股阴毒,但他深知官场铁律,形成朋党之势才有政治资本。为了保护湘派势力,利用慈禧之手除掉江浙派的领头人物何桂清,而对于湖湘派系的人,没见他对哪个人下手。
可见,曾国藩的深谋远虑,远超于左宗棠,他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利己,保住根基。曾国藩为什么要放任手下滥杀而“自污”呢?其实那也是一种令朝廷安心的手段。如果他像左宗棠那样军纪严明,湘军走到哪里都受百姓拥戴,结果肯定会很惨。
导致他们“交恶”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他们性格不合,也不是左宗棠看不起曾国藩,而是因为一个人,那就是慈禧这个老太婆。
满清入关之后,一直都看不起汉臣,也时时刻刻都提防着汉人。左宗棠与曾国藩相辅相成,势力一步步坐大,必须考虑慈禧对他们的态度,所以时不时制造矛盾,让慈禧认为他们两人不会“勾结”。
在平定了太平军之乱后,两人拥兵三十万,那时候,慈禧肯定得到密报,说曾国藩想造反,因此,她一边让僧格林沁率兵十万,防着湘军。另一边给两人加官进爵,下旨裁撤湘军,分化湘军的势力。
所以,两人必须相互倾轧交恶,才能让慈禧有所放心,不至于被兔死狗烹。
事实如曾国藩所料,朝廷果然对湘派势力动手,把曾国藩调去了直隶,让马新贻到江浙,要挖掉湘派势力的根基,曾国藩火了,闹出了“刺马案”。
在朝廷裁撤湘军的时候,左宗棠主动请缨去西北平乱,以保存手握兵权,期间的粮草军饷,大多是曾国藩的部下帮忙筹集。如果曾国藩不点头,谁会帮左宗棠呢?
可以看出,曾国藩这只在朝廷酱缸中浸泡了多年的老狐狸,早就把朝廷的那点心思摸透了,也早早与左宗棠暗中布局,只有两人不和,才能保住身家。
因此,后人研究曾国藩,也都研究他的谋略,老狐狸的谋略与众不同,出发点都是保障自身利益的,也难怪他被图书管理员称为“半个圣人”。
民间传闻,在天京攻陷之际,左宗棠曾经写信给曾国藩,提出“鼎之轻重试可问焉”?
当时两人兵强马壮,如果真的要反,不是没有胜算的可能,但是曾国藩却回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两个人其实都是聪明人,曾国藩年纪大了,身体不好(高血压家心脑血管堵塞),还有严重的眼疾,儿孙也不太成器,如果真的要反,没个三五八年下不来,一旦朝廷赢了,两人都会被株连九族,所以没有必要去折腾,如何自保才是最关键的。
就这样,两个人开始演双簧给慈禧看,为的不过是明哲保身。
仔细分析左宗棠,虽然多次弹劾曾国藩,可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们之间的那种矛盾,在外人看来,是性格导致的。
1872年,曾国藩病逝,身在新疆的左宗棠得知后感伤不已,立即托人送去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这区区28个字,真正说明了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
建国后,曾国藩的后人和左宗棠的后人,都保留有他们晚年间互通的书信,如果他们真的水火不容,会有书信来往吗?(对外水火不容,其实悄悄地暗通部曲)
再者,左宗棠的曾孙左景伊先生出书《左宗棠传》,根据他祖宗流传下来的说法,说当年左公与曾帅之失和,完全是在演双簧戏而已。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