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世界儿童文学网
以文为词是谁提出的?
辛弃疾。
辛弃疾所倡导的“以文为词”成功地将辞赋古文的章法、句式以及议论、对话等具体手法移植于词,为散文艺术与词体创作之间打通了道路,扩大了词的表现方法。
以文为词的人是谁?
辛弃疾。
“以文为词”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辛弃疾。以文为词,词学术语。用来评价辛弃疾词的一个重要的创作特征,指其以写散文之法作词。
辛弃疾在苏轼词革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以文为词”,具体表现为多用散文议论法、散文句式、经史子集语汇和典故等等。辛弃疾急于以词服务于抗金斗争,需要在词中更为明白晓畅地抒发情感、表明政治主张,故又一次变革作词法。这种创作方法,深深影响了“辛派爱国词人”。
对此宋人及以后历代词论家或有微辞,或称誉其博大精深。近年来有人指出辛之“以文为词”其外表是对音律形式的突破,内核则是源于抒情之需要,尤其是对散文中重“气势”的引入,为词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辛之以文为词不只是一种纯方法而且与内容的扩张有密切关联,在文体上有突破与解放之功。也有人认为辛之“以文为词”与苏之“以诗为词”一样,不利于词的艺术发展,甚至导致了词体的蜕变。
辛弃疾词以文为词的特点
- 辛弃疾词具有以文为词的特征。
- 人们常用“以文为词”来评价辛词,从狭义上讲,所谓“以文为词”就是运用散文的章法、句法和字法等来填词,这一点与熔铸经史是密不可分的。如《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 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已,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人间鸩毒猜。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 词用了主客对语的“问答体”,阐发哲理,多处用典故和古书成句,句式散文化,难怪宋人陈模《论稼轩词》一文谓此词有如班固之《宾戏》、扬雄之《解嘲》,“乃把古文手段寓之于词”。此外《贺新郎》(绿树听鹈鴂)、《沁园春》(叠嶂西驰)等都有散文化的特色。辛词喜欢熔化散文句法入词,但并不违反词的声韵要求,有的作品甚至能够给人以气势连贯、自然宏肆之感。如《西江月·遣兴》:
-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昨夜松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 《贺新郎·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彷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 两首词都移用或化用古书成句,“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则从《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中来,“以手推松曰:‘去’”,借用《汉书·龚胜传》“以手推(夏侯)常曰:‘去’”,“甚矣吾衰矣”直接用《论语·述而》原句:两首词都用了散文的句式,糅进语气助词,但仍然符合词的韵律,更有利于表达词人悲壮苍凉的情感。
上一篇: 已婚女人梦见自己相亲(已婚女人梦到和别的男人相亲)
下一篇: 义乌是几线城市(义乌是一线还是二线)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