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世界儿童文学网
西和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在地理位置上,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部,西秦岭南侧,系长江流域西汉水上游。东临徽县、成县,南依武都、康县,西北与礼县交界,东北与礼县、天水秦州区接壤。
名称由来
据《元一统志》,因宋、金讲和而命名为和县。又因与安徽的和县重名,故加西字。
历史沿革
就西和县的历史来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该地区属秦国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县制下,今甘肃省西和县一带属陇西郡这一建制。汉朝时期,今陇南市西和县一带北部为西县所辖,南部为武都郡所辖。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鼎立,今西和县一带成为曹魏和蜀汉的交界地带。
魏晋南北朝时期,今西和县一带的建制和归属变化较大。隋朝时期,该地区北部设立了长道县,属秦州,南部先后设立上禄、汉禄县,属成州。北宋时期,今西和县一带属长道县,并改为岷州所辖。南宋时期,关陇一带成为南宋和金朝交锋的地带。公元1139年,南宋朝廷将岷州治所于长道县白石镇(今县城北部)。公元1142年,宋金议和,将岷州改为和州。后因淮西已有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将此“和州”前冠以西字,加以区别,故名西和州。由此,对于西和州这一地名,因为重名而改名,如果不改名的话,那么西和县可能要和安徽省和县重名了。在元朝时期,西和州隶属于陕西行省。
公元1377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改西和州为西和县,移治于今城。由此,对于西和县这一建制,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公元1636年,明朝崇祯皇帝在位时,西和县移治上城(西峪乡上坪村)。公元1648年,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时,西和县直隶巩昌府。公元1704年,西和县扩建南城,又移治今城。1914年,西和县隶属于陇南道。1928年,西和县直属于甘肃省。1985年后,西和县先后属陇南地区、地级陇南市。截至2018年底,西和县总面积达1861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42万人。
位置境域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部,西秦岭南侧,系长江流域西汉水上游。东临徽县、成县,南依武都、康县,西北与礼县交界,东北与礼县、天水秦州区接壤。面积为1861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西和县地处西秦岭南侧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属梁峁沟壑区,地表起伏平缓,土质肥沃,东南属岭南山林区,峰峦叠障,山岭陡峻。境内平均海拔1692米。
气候
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半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4℃,平均无霜期183天,平均日照期为1842小时,年均降水量为533毫米。
水文
西和县境内有西汉水、漾水河等有大小河流8条,年径流量12亿立方米。
历史文化
乞巧文化
乞巧,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源于汉文化中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最早见于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也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乞指乞讨,巧则指心灵手巧或有巧思妙想。
西和“乞巧节”又称“巧娘娘节”,是指农历六月三十至七月初七,独由女性欢度祈福的节日。西和县乞巧活动,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乞巧中的“巧娘娘”是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即七仙女。据考证《史记·秦本纪》:“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传说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织而闻名,传于后代。织女的传说同周人始祖中发明了牛耕的叔均传说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男耕女织经济结构反映的牛郎织女的传说。随着西和礼县交界处的大堡子山秦文公墓的出土,说明秦人发祥于西、礼二县一带,因此“乞巧”风俗是秦人古老遗风。
西和乞巧节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西和乞巧节启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期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与妇女发展国际论坛于2014年8月1日在北京举办。
其他文化:秦文化、始祖文化等。
习俗
西和主要习俗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主要有春节的拜年、元宵的社火、二月二的种子、清明的烧纸、端午的艾蒿手链、七月七的乞巧、中秋的果实、腊月的冰块等。
美食
杠子面、锅盔、面皮、麻烧饼、洋芋丸子、浆水面、罐罐茶、散饭鱼、凉粉、揪片、火烧子、小火锅、洋芋角、漏鱼子、莜麦粥、咂杆酒、长面、醪糟。
下一篇: 坪上镇属于哪个县(坪上镇有多少个村)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