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世界儿童文学网
陕州区属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三门峡市西部。东与渑池县交界,西与灵宝市接壤,南依甘山与洛宁县毗邻,北临黄河与山西省平陆县隔岸相望,东西南三面环抱三门峡市区和湖滨区。东西长65.25公里,南北宽48.8公里。幅员面积1609.73平方公里;辖4镇、9乡,陕州区常住人口288538人。
地名来历
陕州,地名源于战国陕邑。陕西一名,源于周代周、召二公“分陕而治”,今陕县(河南省三门峡市)张汴塬一带古称陕塬(陕塬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境内。自东向西有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等塬,其中的张汴塬,就是历史上的"陕塬"。陕西省即由此得名。),当时的陕西就是陕塬以西的泾渭平原。唐安史之乱后设陕西节度使,陕西始转化为政区名称。
历史沿革
1、战国为陕邑,先后属魏、韩、秦。秦置陕县,属三川郡。汉属弘农郡。三国魏、西晋因之。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陕州,治陕县,十八年废。北魏宣武帝改陕县为北陕县。东魏天平初复置陕州,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废。北周改北陕县为陕县,周明帝复置陕州。
2、隋开皇初为陕州治。大业三年(607) 改属河南郡。义宁元年 (617) 为弘农郡治。唐为陕州治。元属河南府路。明洪武元年 (1368) 省入陕州。
3、1913年改陕州为陕县,属河南豫西道,寻属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60 年撤销陕县,并入三门峡市。1962年复置陕县,移治今址。1969年属洛阳地区,1986年改属三门峡市。2016年1月6日,三门峡市陕州区挂牌成立。
地势地貌
陕州区地势南高北低,东峻西坦,呈东南向西北倾斜状。地貌基本可分为山区、丘陵和原川3种类型。山区为中山和低山。中山分布于南部;低山分布于东北部。丘陵主要分布在东部,最高点马头山海拔为881.5米、熊耳山海拔为885.3米;西部为原川区,本区黄土层厚约20米至70米,地面由南向北呈阶梯降落。海拔最低308米,最高为1466米,相对高差为1158米。
气候
陕州区地处中纬度内陆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多受蒙古冷高压控制,气候干冷,雨雪稀少;春季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夏季炎热、雨涝;秋季气候凉爽,雨水减少。以候温(5天为一候,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大于22摄氏度为夏,小于10摄氏度为冬,介于10摄氏度至22摄氏度之间为春秋划分季节。春季总天数为56天,夏季为103天,秋季为66天,冬季为140天,冬长春短、四季分明。
水文
陕州区河流属黄河水系。陕州区共有大小河流33条,西部和北部流域面积1039平方公里,内有大小河流20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3条(苍龙涧、青龙涧、清水河),由南向北注入黄河;东南部为洛河水系,流域面积570.8平方公里,内有大小河流13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条(永昌河、大石涧),自西向东注入洛河。
风景名胜
1、地坑院。又名天井窑院,起源于人类早期穴居,据专家考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民居中最有地坑院特色的生土建筑之一。陕州区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辖区内张村塬、张汴塬、东凡塬,四周陡峭,顶部平坦,土质粘硬,地下水位较深,这种独特的地理条件,加之少雨的干旱气候,是地坑院出现并延续千年的主要原因。
2、空相寺。古称定林寺,俗称西山寺、熊耳寺,又名达摩塔院。位于陕州区西李村乡境内。寺院始建于东汉永平元年(公元58年),曾与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被誉为中州四大名寺。
3、石壕古道。石壕古道遗迹位于陕州区硖石乡车壕村东南。石坂坡上的车壕印痕全长约100余米,路面宽约6至8米,辙宽1.06米。车辙壕深0.25米,系车轮在石坡长期压辗而成。
4、安国寺。位于陕州区西李村乡,寺院殿堂彩釉筒瓦,俗称琉璃寺。安国寺始建于隋,历代均有修茸。
5、甘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三门峡市区南20公里,已开发了水上游乐区、森林游憩区、红叶观赏区、蝴蝶谷景区、甘山文化区五个景区。
6、雪花谷景区。位于陕州区店子乡境内,距三门峡市50公里,是一个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自然山水景区。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