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世界儿童文学网

鲁山县属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地处河南省中西部,伏牛山东麓,县域面积2432.32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7个镇,13个乡,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环山,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鲁山县常住人口787109人。

鲁山县属于哪个市(河南鲁山县属于哪个市)

位置境域

鲁山县位于河南省中部,伏牛山东麓,北依宝丰县和汝州市,南临南召县和方城县,东接叶县和平顶山市区,西靠汝阳县和嵩县,县境东西长90公里,南北宽44公里,县域面积2432.32平方公里,位于东经112°14′-113°14′,北纬33°34′-34°00′之间,淮河水系的沙河上游。

地形地貌

鲁山县地势西高东低,西、南、北三面环山,东与黄淮平原相连,最高海拔2153.1米,最低海拔90.1米。

气候

鲁山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旅游景点

鲁山县属于哪个市(河南鲁山县属于哪个市)

1. 尧山风景名胜区:又名石人山,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西,尧山山峰奇特,瀑布众多,森林茂密,温泉优良,景区总面积268平方公里,景区内著名的景点九曲瀑布、通天门、王母轿、白牛城、青龙背、迎客松、玉皇顶等,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平顶山和河南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鲁山县属于哪个市(河南鲁山县属于哪个市)

2. 中原大佛: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尧山佛泉寺,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佛教造像。大佛总高208米,身高108米,莲花座高20米,金刚座高25米,须弥座高55米。 景区内的天瑞吉祥金钟净重116吨,是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世界最大外击青铜铸钟”。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鲁山县属于哪个市(河南鲁山县属于哪个市)

3. 龙潭峡景区: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尧山镇上坪村,尧山的南麓。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著名的景点有通天瀑、接龙桥、锁龙潭、情侣石等,最佳的旅游时间是夏季,建议游玩1天左右。

鲁山县属于哪个市(河南鲁山县属于哪个市)

4. 尧山大峡谷漂流:位于河南省平顶山鲁山县尧山镇,景区内河水湍急,惊险刺激。全程约需2小时,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鲁山县属于哪个市(河南鲁山县属于哪个市)

5. 好运谷景区: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尧山镇四道河村,尧山(石人山)北麓。好运谷整体长10多公里,在山谷下部不到2公里的长度内,集中了1 0——70米落差的瀑布10多条。飞濂瀑、凤鸣瀑、飞龙瀑、桂花瀑,飞瀑如帘,观瀑游潭之余,食宿于谷口的农家院,环境幽雅,是市民休闲度假的胜地。

鲁山县属于哪个市(河南鲁山县属于哪个市)

6. 画眉谷景区:位于河南省平顶山鲁山县尧山镇境内、尧山风景名胜区北麓,景区内奇峰、怪石、清溪、碧潭、幽峡、秀瀑、石洞、湖面、云海、红叶、山花、野果、中药材、珍禽异兽,原始森林,构成了完整的旅游风景体系,被称为“袖珍三峡”。著名的景点有迎宾湖、元宝潭、杜鹃湖、六叠瀑、神手净水、哼哈二将、红石峡等,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平顶山鲁山县各乡镇街道的历史及传说

露峰街道

2006年设立,因域内露峰山得名。据《鲁山县志》载,“鲁山坡,在县之东一十八里,平原突起山峰,为一邑之镇,故县以名。俗称露山,盖声相近之误也。”也有“时值云覆其顶,占其为雨”,故为露峰山之说。另传《封神演义》里的二郎神杨戬箭射凤凰,射掉一只翅膀,受伤的凤凰坠落鲁阳湖(古代鲁山为鲁阳湖),天长日久化石为山,渐渐浮出水面,化作山峰,得名露峰山。后来,湖水干涸,平地上便现出这座山。街道因此得名。

清代称法里。民国称新鲁镇。1948年设鲁山市。1949年设鲁山县一区。1955年置城关镇。1958年成立城关公社。1981年复称城关镇。1988年改置鲁阳镇。2006年拆分鲁阳镇为露峰等4个街道,属鲁山县。

琴台街道

2006年设立,因历史故事而得名。据《平顶山市地名集锦》载,琴台为唐代所建。传唐代元德秀(字紫芝)任鲁山县令期间,治理有方,体恤民情,想方设法减轻赋税劳役,百姓拥护,每到交粮时间,元德秀在琴台弹琴,百姓踊跃交粮,人称“琴台善政”。街道因此得名。

清代名法里。民国称时新鲁镇。1948年设鲁山市。1949年设鲁山县一区。1955年置城关镇。1958年成立城关公社。1981年复称城关镇。1988年改置鲁阳镇。2006年拆分鲁阳镇为琴台等4个街道,属鲁山县。

鲁阳街道

2006年设立,因历史故事而得名。据《鲁山地名考》载,鲁阳古为关名。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传战国时楚之鲁阳公与韩战至日暮,曾挥戈拨回太阳于此地。汉改为关,故名鲁阳关。街道因此得名。

清代名法里。民国时称新鲁镇。1948年设鲁山市。1949年设鲁山县一区。1955年置城关镇。1958年成立城关公社。1981年改称城关镇。1988年改置鲁阳镇。2006年拆分鲁阳镇为鲁阳等4个街道,属鲁山县。

汇源街道

2006年设立,因处河流交汇处而得名。数条河流交汇于此,取“财源汇集”之意命名。街道因此得名。

清代名法里。民国时称新鲁镇。1948年置鲁山市。1949年置鲁山县一区。1955年置城关镇。1958年成立城关公社。1981年公社废,称城关镇。1988年改称鲁阳镇。2006年拆分鲁阳镇为汇源街道等4个街道,属鲁山县。

下汤镇

因镇政府驻下汤而得名。《水经注·滍水》载:温泉水“出北山阜,七源奇发,炎热特甚。阚骃曰:县有汤水可以疗疾”。因县境西部的沙河两岸有3处温泉,古时温泉称汤,此处温泉在下游,得名下汤。

明嘉靖年间属庆云乡。清嘉庆年间分属庆里和盈里。1912年为西区、四区、下汤镇。1949年称下汤区(七区)。1958年区废,成立下汤公社。1961年公社改为区。1969年复设下汤公社。1983年改乡,属鲁山县。1989年改置下汤镇。

梁洼镇

1986年置,因镇政府驻梁洼西街而得名。村中梁姓居多,又处洼地,故名。

明嘉靖年间属琴台乡。清嘉庆年间属宁里。1943年属鲁北乡。1949年属鲁山县第二区(三街区)。1956年设梁洼中心乡。1958年属辛集公社。1961年分属辛集区梁洼公社及鹁鸽吴公社。1969年梁洼、鹁鸽吴公社并成立梁洼公社,直属县。1983年改设梁洼乡,属鲁山县。1986年改置梁洼镇。

张官营镇

因镇政府驻张官营而得名。据《鲁山地名志》载,寨为黄氏建,始名黄家寨。明代在此军屯,兵营首领姓张,故名张官营。

明嘉靖年间属大宁乡。清嘉庆年间分属简里和遵里。1932年属汝州第十区。1945年为张官营镇,属鲁山县。1947年属叶县。1948年为三区,复属鲁山县。1949年改称第九区。1950年称张官营区。1958年区废,为张官营公社。1961年公社改区。1969年为张官营公社。1983年改设张官营乡,属鲁山县。1989年改置张官营镇。

张良镇

因镇政府驻张良得名。据《鲁山地名志》载,古称张良店,后改留侯镇。亦称张良寨、张良镇、张良街。简称张街、张良。

明嘉靖年间属大宁乡。清嘉庆年间分属易里与遵里。民国末为张良镇。1947年划归鲁南县。1949年鲁南县废,设鲁山县第三区。1956年区废,分设2个中心乡。1958年中心乡废,置张良公社。1961年复张良区。1969年区废,复张良公社。1983年改设张良乡,属鲁山县。1986年改置张良镇。

尧山镇

2000年置镇,因境内尧山得名。因尧孙刘累为祭祖立尧祠而得名。《左传》称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又使求之,惧而迁於鲁县”,被称为“御龙氏”。

明嘉靖年间年属庆云乡。清嘉庆年间属盈里。1943年属鲁西乡。1948年属伊鲁嵩县。1949年属鲁山县。1958年属赵村公社。1961年分属赵村区二郎庙、大庄公社。1969年两公社合并为二郎庙公社,直属鲁山县。1983年底改设二郎庙乡。2000年撤乡置尧山镇。

赵村乡

2014年置,因镇政府驻赵村得名。据《鲁山地名志》载,曾名赵家村,简称赵村,亦称赵村街。

明嘉靖年间属庆云乡。清嘉庆年间属盈里。1912年先后为五区、赵村镇、鲁西乡。1947年属伊鲁嵩县赵村区。1949年称赵村区。1958年成立赵村公社。1961年改区。1969年复设公社。1983年改设赵村乡,属鲁山县。2014年改置赵村镇。

四棵树乡

1983年设立,因境内古树得名。据《鲁山地名志》载,古有四颗大树得名。亦称四棵树街。

明嘉靖年间属庆云乡。清嘉庆年间属盈里。1943年属下汤镇。1949年属第七区(下汤区)。1958年属下汤公社。1969年成立四棵树公社,直属县。1983年设立四棵树乡,属鲁山县。

团城乡

2006年设立,因境内有团城山而得名。清道光《鲁山县志》曰:“团城山有大团城小团城”,故名。

明嘉靖年间属大宁乡。清嘉庆年间属阜里。民国末为金鸡乡。1949年属下汤镇。1958年属下汤公社。1961年置鸡冢公社,属下汤区。1969年鸡冢公社直属县。1983年改设称鸡冢乡,属鲁山县。2006年更名团城乡。

熊背乡

1956年设立,因乡政府驻熊背而得名。熊背地名含义有二:一 据《鲁山地名志》载,古时店铺设在路旁山岗上,其岗如伏熊之背,始名熊背店,易名熊背街,简称熊背。另说王莽追刘秀经此马鞍脱落,王莽以为不吉,重新置备马鞍,故名重备,后以谐音称为熊背。

明嘉靖年间属大宁乡。清嘉庆年间属阜里。民国末属鲁南乡。1949年属沙南县三区,后为鲁山县六区。1956年属瀼河区,设交口、熊背2乡。1958年属瀼河公社。1961年属瀼河区。1969年成立熊背公社,直属县。1983年改设熊背乡,属鲁山县。

瀼河乡

1983年设立,因境内瀼河得名。据《鲁山县志》载,唐元次山举家南奔就居江西九江瑞昌之瀼溪。后人追念元次山改鲁阳关水为瀼水,亦称瀼河。

明嘉靖年间属大宁乡。清嘉庆年间除石佛寺、马圪垱、余流属物里外,余属阜里。民国末属鲁南乡。1949年属沙南县三区,后仍为鲁山县六区。1956年区废,设婆娑、瀼河2中心乡。1958年中心乡废,成立瀼河公社。1961年改称瀼河区。1969年属瀼河公社,后2公社并为熊背公社。1983年改设瀼河乡,属鲁山县。

瓦屋乡

2014年置,因镇政府驻瓦屋得名。据《鲁山地名志》载,古有张姓在此建瓦屋得名。曾名瓦屋街。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属庆云乡太平保。清嘉庆元年(1796)属盈里。1943年属四维乡。1949年属第四区(瓦屋)。1956年设瓦屋区。1958年成立瓦屋公社。1961年公社改为区。1969年瓦屋、马老庄公社并,仍名瓦屋公社,直属县。1983年改设瓦屋乡,属鲁山县。2014年改置瓦屋镇。

观音寺乡

1983年设立,因境内寺院得名。古有观音寺明志载:“观音寺在太平保,去县西北五十里。凡往来伊鲁者无不住宿注目焉”,故名。

明嘉靖年间属庆云乡太平堡。清嘉庆年间属盈里。1943年属耿集镇。1949年分属第四区(瓦屋)、第八区(董村)。1956年属石头坡中心乡。1958年属瓦屋公社。1961年分属瓦屋区石坡头、岳村公社。1969年两社合并成立石坡头公社,直属县。1980年更名观音寺公社。1983年改设观音寺乡,属鲁山县。

昭平台库区乡

背孜乡1983年设立,地处山区,乡境环绕昭平台水库分布,故名。据《鲁山县地名考》载,境内有招兵台山。传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地筑台招兵。取谐音“昭平”雅化命名水库。

1980年称昭平台库区公社。1983改设昭平台库区乡,属鲁山县。

仓头乡

1983年设立,因乡政府驻上仓头而得名。据《鲁山地名考》载,上仓头、下仓头两村(统称仓头)呈南北向布局,主村东西两侧皆为小河环绕,聚落恰处丘陵之顶,站在高山俯视,形似一只舟船,其村位于“船仓”处,房舍散列在船形地带之南北两头,故名仓头。

元至正九年(1349)属鲁山县白象保。明嘉靖三年(1552)属庆云乡太平保。清乾隆、嘉庆年间分属仓头镇和盈里。1943年属四维乡。1949年属第八区董村。1956年设仓头中心乡。1958年属董村公社。1961年属董村区。1969年成立仓头公社,直属县。1983年底改设仓头乡,属鲁山县。

董周乡

1983年设立,乡政府原驻董村,后迁周庄,取两地首字得名。

据《鲁山地名志》载,明初此地有两村,相距150多米。北边董姓居住得名董村,南边周姓建村得名周庄。后随乡政府驻地迁移渐称今名。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属庆云乡,分属十里保、太平保。清嘉庆元年(1796)分属法里、庆里。1943年属耿集镇。1948年秋设鲁山县第八区。1956年废区,分设董村、仓头、康庄3中心乡。1958年成立董村公社。1961年复董村区。1969年复董村公社。1982年更名董周公社。1983年改设董周乡,属鲁山县。

张店乡

1983年设立,因乡政府原驻张店而得名。据《鲁山地名志》载,古时张姓在此设骡马店得名张家店,后易名张店。

明嘉靖三年(1552)分属琴台、大宁、永安乡。清嘉庆元年(1796)分属法、宁、盈、良里。1943年分属新鲁镇(城关)、民乐乡(辛集)、鲁北乡(梁洼)、四维乡(仓头)。1949年分属二区(三街)、十区(白象店)。1956年分属宗庄、仓头、程村中心乡。1958年成立张店公社。1961年改设张店区。1969年复为张店公社。1983年改设张店乡,属鲁山县。

辛集乡

1983年设立,因乡政府驻辛集而得名。据《鲁山地名志》载,明末清初,有集市从漫流村迁至后店村,遂称新集。后因辛姓人士管理集务易名辛集。

明嘉靖年间属永安乡。清嘉庆年间分属宁里和良里。1932年属第六区。1943年属民乐乡。1948年属第二区(三街)。1954年属二区(程村)。1956年分属辛集、程村中心乡。1958年成立辛集公社。1961年设辛集区。1969年改称辛集公社。1983年改设辛集乡,属鲁山县。

磙子营乡

1983年设立,因乡政府驻磙子营得名。据《鲁山地名志》载,始名“四十五里”薛店街,后演变为磙子营。含义有三说:一说稔军首领中俩兄弟安营于此,取名昆子营,讹为磙子营。二说稔军女首领身怀有孕,于此滚鞍下马安营,随生一子,取名磙子营。三说泥河河床原在此处,后河床改道,谓之“河滚了”,故军屯于此,名磙子营。

明嘉靖年间属大宁乡。清嘉庆年间分属易里、遵里与简里。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直属汝州。1947年属鲁山。1947年属鲁南县,同年秋鲁南县废,复属鲁山三区(张良),后由三区与九区(张官营)之间划出110个自然村设十二区,称杨村区。1956年析为杨村、韩信2中心乡。1958年并为杨村公社。1961年改为杨村区。1969年仍为杨村公社。1980年杨村公社改为磙子营公社。1983年改设磙子营乡,属鲁山县。

马楼乡

1983年设立,因乡政府驻马楼而得名。据《鲁山地名志》载,马姓建楼,得名马家楼,简称马楼。

明嘉靖年间属大宁乡。清嘉庆年间分属良里、遵里、易里和物里。民国末为中正乡。1949年分属三区(张良)和六区(瀼河)。1956年区废,改称马楼中心乡。1958年成立马楼公社。1961年复马楼区。1969年复马楼公社。1983年改设马楼乡,属鲁山县。

背孜乡

因乡政府驻背孜而得名。据《鲁山地名志》载,明嘉靖前,村西南有古城,名北子店,后因疫病人绝城毁。清初山西洪洞县移民,在古城背面东北洼地建村,把北子店雅化为背孜店,简称背孜,亦称背孜街。

明嘉靖年间属庆云乡太平堡。清嘉庆间年属盈里。1943年属四维乡。1949年属第四区(瓦屋)。1956年属瓦屋区背孜、二道岗乡。1958年属瓦屋公社。1962年称瓦屋区背孜公社。1969年成立背孜公社,直属县。1983年改设背孜乡,属鲁山县。




上一篇卫东区属于哪个市(卫东区有多少人口)

下一篇宝丰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宝丰县属于哪个市)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