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世界儿童文学网
继《中国瓷器的巅峰——汝窑》之后,本应该接着写定窑或南宋官窑或哥窑的,因有朋友建议写钧窑,好吧,这次就写写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中,疑问最多、争议最多、也可能名不副其实的钧窑吧。
钧窑窑址自从明代中后期衰败而销声匿迹。进入20世纪,世人开始寻找钧窑窑址,最早调查窑址的是日本人原田玄讷,1930年代即到河南临汝、禹州进入实地调查,1937年尾屿洵盛根据原田玄讷实地调查汝、钧窑址的材料及大量中、英、日文资料,认为汝、钧为同一类,南宋(金)时汝窑衰落,钧窑日渐兴盛。1950年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曾对临汝县、宝丰、鲁山、禹州的古窑址地区做过调查之后,回去撰写了一系列考察文章。其中在《禹州之行》一文中,陈万里先生明确指出,钧窑的烧制地点,一般都说在河南禹州的神垕镇,但是经过调查,证实钧窑碎片的所在,是在离神垕镇约5 公里的野猪沟,此处距离宋代烧制汝瓷的东乡大峪店只有35公里,因此认定钧瓷与汝瓷是有密切关系的。当然,陈先生这次仅仅实地调查,并没有实质性窑址挖掘。
禹州钧窑遗址分布图
1960年代,古陶瓷专家、学者,对钧窑遗址曾进行过数次调查,但都未得到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世宋钧”相一致的标本。如1964年3月,故宫博物院叶喆民在《河南省禹县古窑址调查记略》中记述他在神垕镇刘家门、刘家沟、苗家门、张庄、龙盔地等窑址发现的早期钧瓷残片,“但大都为盘、碗之类,而传世的许多号称宋钧,特别是刻有数码的盆、奁等残片,迄无所获。”
钧台窑遗址保护范围示意图
因不满足于专家、学者寥寥无几的考察“成果”,1964年8月,河南禹县县委、县政府抽调干部,组成“钧瓷史考察组”,成员是焦俊昌、王熙兆、谢相林、田松山。调查组经过不到半年的工作,共发现古钧窑遗址110处,收集到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瓷片、窑具标本,写出了《钧窑遗址考察笔录》,并首次推出“钧台窑”的名称及概念,为研究钧瓷发展史和中国陶瓷发展史,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史料”,可以说“成果巨大”。后因“四清”运动开始,继而又是“文化大革命”,没有来得及进行全面挖掘,一直拖了10年之久,十分遗憾。
1974年钧台窑发掘出土底刻数目字“一”至“十”钧瓷标本
1974—197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禹县八卦洞、钧台等古瓷窑址进行了局部发掘,发掘面积700多平方米,清理出窑炉、作坊、灰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窑具、瓷器及瓷片标本一千余件。器形有各式花盆、盆托、洗、炉、钵等器物;釉色有天蓝、月白、紫红等多种色调。盆、托及尊等宫廷使用器物的底部均刻一个由一到十的数目字。发现的瓷片数量最多的为钧瓷,其次还有汝瓷、影青瓷、天目瓷和扒村窑类型的白地黑花瓷。出土的标本中,有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传世宋钧”相一致的标本,有底刻与定窑、汝窑铭文相同的“奉华”字样的器皿。竟然还有,在该窑址发现有用钧瓷制作的“宣和元宝”钱模,其上还滴有一点钧釉,经化验与钧瓷产品的釉完全相同。
1974年在钧台窑址区发现的用钧瓷泥制作的钱模(正面和背面)
1974—1975年的钧窑发掘也存在不少瑕疵,一是因配合施工进行勘探性局部挖掘,范围不广;二是时间仓促、发掘不精细;三是对出土标本的比对研究不深入;四是断代结论仓促,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仅因“北宋宣和钱模”和几片刻有“奉华”的瓷片而将八卦洞、钧台窑址断代为“北宋”。这些瑕疵让导致此次发掘的结论难以服众,争论也由此开始,至今不断。我将在后面细说。
随后,1982年、1985年、1988年分别对神垕镇钧窑遗址进行了复查、核查发掘,均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此后,对钧窑窑址的寻找、发掘断断续续地进行,比较有代表性的两次挖掘有2001年和2011年。
2001年,为了弄清钧瓷创烧的时间和探讨钧窑发生、发展、繁荣、衰亡的进程以及工艺发展的历史,解决学术界的有关争端和课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秦大树教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赵文军馆员组织发掘组,对神垕镇刘家门东、西区窑址,河北地窑址和下白峪窑址等四处窑址,进行了历时三个月的主动考古发掘。发掘面积650平方米,清理了窑炉遗迹8座、石砌澄泥池3座、灶1座以及窑前工作场所5处。出土了大批的瓷器和窑具残片,总数约数十万片,其中可复原器物数千件。在发掘结束后还对神垕镇西南部沿白峪河分布的5处古窑址进行了田野考古调查。这次考古发掘,证明了陈万里先生的判断是准确的,那就是:神垕镇钧窑始烧于北宋末年、盛烧于金、元,与汝窑存在一定的传承关系。这次发掘不仅取得了重要成果,而且考古规范、细致,判断慎重、严谨,结果令人信服。
2011年,秦大树教授再次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考古队,对禹州市鸠山镇闵庄钧窑窑址进行了科学发掘,中央电视台还进行了连续的跟踪报道。
上述视频,报道了考古队对窑炉群的发掘。
上述视频,报道了考古队对钧窑器具如匣钵的发掘,并证明此处钧窑仅生产日用瓷器。
上述视频,报道了考古队对钧窑遗址发掘过程中的一些特殊发现,如陶瓷作坊废墟中有突发性死亡的制作工人遗骸,证明此处遗址遭遇突发性灾难而被损毁。这种损毁一般只有地震、战争等突发性原因才能造成。秦大树教授联想到,此处正处于决定金国灭亡的蒙金三峰山战役主战场附近,莫不是战争原因造成?
从公元1212年开始,成吉思汗率领窝阔台、木华黎、托雷等部,联合南宋,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征金战争,这个过程大家可以从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了解一个大概。其中窝阔台部采取长驱直入南部迂回策略,于公元1232年(此时窝阔台已经继承了汗位),在三峰山地区与金国进行了一场史上极其惨烈的三峰山之战,金国被打败,至此一蹶不振,于公元1234年被蒙元消灭。——此乃旁话。
至此,钧窑窑址分布和传播已逐渐清晰起来。早期的钧窑窑址大多以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大刘山下的白峪河岸边,从西部山区起依山傍水密集而建,较早如刘庄(刘家门)、上白峪、下白峪、于沟、张庄、苗家门、茶叶沟、槐树湾、里杜沟、红石桥、王家门、长春观等处,随后有八卦洞、钧台窑、西寺、霍洞、邓禹寨、温家门、赵家洼、五洞口、五龙泉、花石、王桥、大涧、王家门、闵庄、吴庄、黄庄、神林店、接官亭、石峪、华沟、石圪节、铁炉沟、扒村、桃园、郭寨、方山、磨街、西柳树、鸿畅村等处,此后向四面八方传播,迄今为止禹州共发现钧窑遗址150多处。其中在禹州市城北门内的钧台与八卦洞附近发现的钧瓷窑址,无论从烧造规模还是产品质量都是最优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烧造水平的影响,到了元代之后,钧窑以河南禹州钧窑为中心,向邻近的四周继续扩散,河南省内的郏县、宝丰、鲁山、内乡、汝州、登封、新安、安阳、鹤壁、修武、林州、淇县、浚县、焦作、许昌、新密、卫辉等地,河北省的磁县、邯郸、隆化和山西的交城、临汾、长治、怀仁、介休、浑源,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包头及浙江省金华,都争相仿制,其中,以豫西新安县发现遗址最多,超过了100处,其余各地少则一二处,多则七八处,出土器皿均以各种碗、盘、洗、碟为主,瓶罐等器皿仅占很少比例。至此,庞大的钧窑系形成。再后来,江西吉州窑烧出了光彩夺目的窑变釉,景德镇也生产出了高质量的红釉瓷器,明清时期注重的宝石红、霁红、郎窑红、美人醉等瓷器品种,都是在钧瓷工艺的启迪下发展起来的。宜兴的宜钧,广窑的广钧,景德镇的炉钧釉,均可以认为是钧瓷工艺的延续和扩展。所以说,钧窑系形成时间比耀州窑、定窑、磁州系晚,而延续时间却比耀州窑、定窑长。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