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世界儿童文学网
【扬扬导读】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是世界上任何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尤其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历来有慎思追远的传统。寻根问祖,凭吊先贤的过程,也是寻梦之旅。它不仅仅是寻找族群,寻找先祖,寻找祖地,也是寻找家族之梦、故园之梦、民族之梦,更是一种不忘初心的家国情怀,一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今年八月底,因机缘去了一趟福建宁化,参观了客家祖地石壁,游玩了蝙蝠洞,拜访了文化先贤,对客家文化有了初步认识。
客家祖地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石壁镇石壁村。
石壁人原本中原汉人,从东晋开始,受战乱、饥荒、兵灾,以及政府的奖掖政策、外地经济渗透等影响,大批中原汉人举家南迁。唐宋时期,南迁汉人一度汇聚石壁,蔚为壮观。久之,地处闽赣交界的武夷山东麓,福建宁化县城西17公里处的石壁镇石礕村遂成客家祖地,是客家人的摇篮,有"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之谓。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石壁村是世界客家人的家园,从东晋开始,大批中原汉人因饱受兵荒马乱的煎熬而举家南迁,寻找和平宁静的精神家园。到了唐宋时期,南迁汉人终于找到宁化石壁这块土地肥沃的世外桃源,他们一度络绎不绝地迁徙而来,聚集石壁;他们在这里"男耕女作和生息繁衍",宁化石壁自然而然成了客家人的摇篮和祖地,连续剧《大南迁》讲述的就是中原汉人南迁的故事。客家祖地建筑是客家人的祖庙,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周边地势平坦,盛林茂密,生态优美,当代的宁化人民为了迎接世界客家宗亲回乡祭祖,特意筹集巨资在祖庙旧址建造了这座气势雄伟的客家祖庙建筑。
二0一三年,客家祖庙已经被国务院台办授予"海峡两岸文化基地"的称号。第七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在此隆重举行,同时还举行客家祭祖大典。1995年开始,这里每年都举办一届世界客属祭祖大典,每年公历10月为"祭祖月",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19届。前来宁化石壁祭祖的海内外客属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此地的人数已超过37万。
历经沧海桑田洗礼的客家人创造了丰富的客家文化,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辉煌的乐章。高高耸立的石壁"客家祖地"牌坊,"客家祖地"已经成了世界品牌,这个地方是客属乡亲的"朝圣中心"。
客家人南来后,居于武夷山脉和南岭山脉的闽粤赣边地;但是,客家人却是当地居民的后来者。闽粤赣边区的土著居民属百越系统,一般而言,江西为扬越,广东为南越,福建为闽越。直至汉初,这一地区仍主要居住着不同支系的越人即百越族群。正如《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曰:
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其后,瑶畲先民"长沙武陵蛮"不断迁入。其南徙的原因有二:从外因而言,系受楚人和汉民族的压迫所致;从内因而言,系因"吃尽一山复徙一山"的刀耕火种的游动生产方式使然。从汉晋至唐宋,闽粤赣地区,己为畲瑶重要居地。对此,史籍多有记载,如:瑶本盘瓠种,地界湖蜀溪峒间,即长沙黔中五溪蛮。后滋蔓亘数千里,南粤在在有之。至宋始称蛮。瑶在其邑者,俱来自别境。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木障复居息 为畲故称。家有画象,犬首人服,岁时祝祭。(1)唐时初置汀州,徙内地民居之,而本土之苗,仍杂处其间,今汀人呼曰畲客。漳平县有百家畲祠,踞龙岩、安 溪、南靖、龙溪、漳平五县之交,是闽地之蛮,皆称畲也。(2)当五岭最东,为交广襟喉,地多瘴,与畲人杂居。(3)由此可证,客家人未来之前,"来自别 境"的山越畲瑶之人已居于闽粤赣边区。再后,因中州动乱频繁,客家先人才在不同时期逐步从黄河流域经淮水、长江分段进入。一般认为,客家人至宋代才正式形成民 系或族群。
概言之,从纵向而言,历史上闽粤赣边地存在着重叠的三层文化,底层为土著百越文化、次为源于五溪地区的畲瑶文化,上为来自中原客家文化。无疑,这三种文 化相交,必然产生互动互融关系,客家文化受他族他民系文化的影响是顺理成章之事。这里需加指出的是,许多客家研究者在论及南方民族对客家文化影响时,往往 都把古越族及其后裔与畲瑶民族等同起来,或者说百越就是畲瑶,畲瑶就是百越。事实上,这二者是属于不同族系,它们对客家文化的影响也是截然不同的。撇开百越文化,专论畲瑶文化对客家文化的影响。畲瑶文化",畲瑶本同源,同属"盘瓠蛮"系统;其后产生分流,由湘南向南跨五岭者主要为瑶,由湘南入赣闽粤者主要为畲。本文的"畲瑶文化",主要系指畲文化。但因畲瑶很难截然分开,故史籍在言及畲时,往往又以"瑶"称 之。这就是本文采用"畲瑶文化"一词的原因。一
客家民系是中国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省本地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南迁汉族移民群体中的一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汉族民系之一。
古代客家先民的历史开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经西晋永嘉之乱、东晋五胡乱华,唐末黄巢之乱,宋室南渡,中原汉族大举南迁,陆续迁入南方各省,经过千年演化,最迟在南宋已逐渐形成一支具有独特方言、风俗习惯及文化形态的汉族民系。
客家人以粤赣闽(惠州、梅州、赣州、汀州、河源、韶关、汕尾等)为基地,大量外迁到中国各地(含港澳台)以及南洋(今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分布在广东(2009年约2300万,约占广东人口的27.5%)、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海南、浙江、香港、澳门、台湾(台胞约500万)等省区的180多个县(市/区),总人口达7000万以上,约占中国汉族人口的5%;约1000万分布于除中国外的80余个国家,尤其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地,客家语是当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如岭南)土著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语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7]。耕读传家是客家文化的特点。围龙屋制度是古代农耕文化的巅峰代表。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
"客家"的说法既是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更是文化层面的概念。
客家民居是客家建筑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上一篇: 中国口味最咸的地方(全国哪里吃的最咸)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